p>
说起禁忌,岐黄郑重道:“辣椒、花椒、烧烤等辛温之品,立秋需慎食,以免助燥伤肺。昨日赵秀才之病,便因贪食麻辣面加重。”
二、起居调摄:防燥保湿与秋冻适度
申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地面放置加湿器,窗台上摆放大盆绿萝,衣柜中放入干燥包。“立秋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他指了指天井中的月光,“早晚需添薄外套,避免风寒袭肺,但‘秋冻’需适度,尤其老人、儿童,不可硬抗。”
说到睡眠,他拍了拍荞麦皮枕头:“秋季宜用荞麦枕,透气安神,若鼻塞干咳,可在枕中装入辛夷花、薄荷。夜间避免开空调直吹,以免加重干燥。”
阿远见墙上挂着个竹制喷雾器,内装麦冬、玄参煎液,便问其故。岐黄道:“此为‘雾化润鼻法’,每日数次喷鼻,可预防秋燥引起的鼻干、鼻出血。若鼻腔结痂,可用棉签蘸橄榄油轻轻擦拭。”
三、运动养生:呼吸吐纳与舒缓拉伸
酉时初,金风送爽,岐黄带阿远到梧桐树下做“立秋润燥功”。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掌心向上,缓缓吸气时想象吸入润肺的清润之气,呼气时发出“呬”字音,双手从胸前向两侧推开。
“‘呬字诀’对应肺经,常练可宣肺润燥,”他示范“扩胸运动”:双手交叉于后颈,两肘后展,同时深吸气,“此动作可改善肺部微循环,缓解秋燥引起的胸闷。”
行至“双手攀足固肾腰”时,岐黄强调:“前屈时需缓慢,避免拉伤,此动作可补肾水以润肺金,正所谓‘金水相生’。若久坐办公,可常做‘颈部绕环’,配合深呼吸,预防秋燥引发的颈椎病。”
第五章病案奇闻·燥邪入络的跨界诊疗
一、画家燥痹:宣纸上的关节痛
戌时正,郑画家扶着右臂入院,称近日常感右手关节僵硬疼痛,握笔困难,皮肤干燥脱屑,舌红少苔,脉细涩。“原以为是风湿,贴了膏药更痛,”画家愁眉不展,“今日发现笔洗里的水,一夜就蒸发干了……”
岐黄查看其右手,指关节无红肿,但触之皮温稍高,辨证为燥邪入络,气血不畅。“《素问·痹论》云‘燥胜则干’,燥邪伤津,筋脉失养,”他以清燥救肺汤合大秦艽汤加减,加桑枝15g、伸筋草12g,“桑枝引药达臂,伸筋草润燥舒筋。”
同时,他采用“刺络拔罐法”:在疼痛关节局部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再拔火罐,吸出少量暗红色血液。“燥邪与瘀血互结,需‘以通为润’,”岐黄解释,“三日后配合中药泡洗:艾叶、红花、麦冬、沙参煎水,温洗关节。”
一周后,画家右手活动自如,能重新握笔作画。他感慨:“原来燥邪不仅伤肺,还会伤筋骨!”岐黄笑道:“五体皆禀气于肺,肺燥则全身皆燥,此乃‘肺主一身之气’之理。”
二、老妇燥秘:秋便如羊粪的玄机
亥时三刻,邻县周婆婆由家人陪同前来,主诉半月未更衣,大便如羊粪球,艰涩难下,伴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涩。
“西医说我这是‘老年性便秘’,”周婆婆叹气,“吃了泻药反而更干……”
岐黄辨证为阴虚肠燥,以增液汤合麻子仁丸加减:玄参15g、麦冬15g、生地15g、麻子仁12g、白芍18g,加蜂蜜30g(冲服)。“增液汤‘增水行舟’,麻子仁丸润肠通便,蜂蜜润燥滑肠,此乃‘养正除积’之法。”
他又指导家人为周婆婆做“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环形按摩,每日三次,每次十分钟,“促进肠道蠕动,胜过药物强攻。”
五日后,周婆婆顺利排便,便质转润。岐黄嘱其每日食火龙果、酸奶,“水果中的膳食纤维与益生菌,最能润肠道,通燥结。”
第六章章回赞诗·立秋医道的金木哲思
回目诗
立秋金气敛锋芒,燥气初萌肺叶伤。
桑杏煮汤清温暑,杏苏散剂散凉霜。
雷火灸膏滋肺液,梨浆润肺润肝肠。
且看稻花翻浪处,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