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内馅为茯苓、白术、陈皮、砂仁等药末,外裹菖蒲叶,蒸熟后清香四溢,咬开时糯软黏韧,药香与米香交融,甜中带辛,正是“醒脾而不燥,化湿而不腻”。
阿橘穿梭在人群中,分发“菖蒲香囊”:“此香囊以菖蒲、苍术、厚朴、藿香制成,佩于腰间,可驱湿邪,保一年脾胃安康。香囊上的五方土刺绣,乃土伯亲赐,可通地脉。”少女的发辫上已换上新鲜的菖蒲叶,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地脉的祝福。
多年后,蜀地形成“清明祭无名骨、食艾粄、戴菖蒲囊”的习俗。每至清明,家家户户都会蒸制艾粄,讲究的人家还会在粄中包入红枣(补气血)、核桃(补肾),寓意“天地人共补”。青城山的乱葬岗被百姓尊为“地脉灵源”,清明时节必有人来此添土除草,焚香祭拜,碑前的菖蒲与艾草岁岁重生,宛如地脉的睫毛,眨动间抖落湿浊,迎来清明天地。
当最后一缕艾烟消散在春风中,岐黄望着满山新绿,只见刚抽芽的梧桐叶上,雨珠滚动如珍珠,折射出五脏的色彩。他忽然明白:中医之道,不仅是草木金石的疗愈,更是天地人神的共振。就像清明的艾粄,以地之湿草,化人之湿浊,以祖先之荫庇,佑子孙之安康,真正的医者,当如清明的细雨,洗净瘀滞,让生命在清明天地间,重新舒展如新发的桐华。
章回赞诗
清明雨细湿云低,柳线牵风草色迷。
艾火温脾通地脉,菖蒲化浊护灵蹊。
九泉荫庇子孙健,五土调和疫疠稀。
且看纸鸢飞处好,药香漫野鹧鸪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