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地脉亦如人体经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土伯点头,从袖中取出五个布袋,布袋上分别绣着青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纹样:“此乃‘五方土’,青土取东方森林腐殖土,赤土取南方丹霞山土,黄土取中央麦田土,白土取西方盐碱土,黑土取北方沼泽土,各有归经,可调和地脉五行。汝以青土补肝,赤土养心,黄土健脾,白土益肺,黑土滋肾,合之可通五脉,兼祭无名之骨。”
第三章艾火通脉的祖先之祭
卯时,岐黄与阿橘来到乱葬岗。这里的空气凝滞如浆,腐叶下隐约露出白骨,有的颅骨凹陷,有的肋骨断裂,诉说着生前的惨烈。岐黄焚香三炷,插在乱葬岗中央,香烟竟垂直上升,在雨幕中形成一道青烟柱,宛如地脉的叹息。
“维清明之吉辰,祭无名之英魂,愿五方土安,地脉通,子孙宁……”岐黄朗声吟诵祭文,声音未落,五方土已按青、赤、黄、白、黑方位撒出,在白骨周围聚成五行阵。奇迹般地,阵眼处竟生出五株幼苗:东方青土中长出桑树苗,南方赤土中冒出丹参苗,中央黄土中挺起白术苗,西方白土中钻出百合苗,北方黑土中窜出首乌苗,分别开着青、赤、黄、白、黑五色花,对应五脏。
阿橘将温热的“胃苓汤”洒在阵中,汤汁渗入土中,竟冒出缕缕热气,如无数小兽的鼻息。与此同时,远处的祖坟方向传来隐隐的钟鼓声,那是家族祖先的回应。“先生,白骨上的泥土在动!”阿橘惊呼。
岐黄望去,只见白骨上的湿泥如活物般蠕动,渐渐干涸剥落,露出干净的骨殖,泛着珍珠母般的光泽。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活络散”——以乳香、没药、川芎、当归等制成,药粉中混有麝香,香气穿透雨幕——均匀撒在白骨关节处,奇迹再次发生:散架的骨殖竟自动拼接成形,脊椎如串珠般连接,肋骨如屋檐般展开,最终在五行阵中形成一座无名碑,碑身刻着“地脉灵源”四字,笔力苍劲如老树盘根。
第四章菖蒲化浊的脾胃之治
巳时,岐黄在药庐前支起青铜大锅,锅中注满岷江春水,投入菖蒲三斤、艾草二斤、茯苓一斤、白术八两。阿橘守在炉前,不断添加松枝,火光映得她面颊通红,发辫上的菖蒲叶散发着辛辣香气,与艾草的苦香交织,竟有提神醒脑之效。
“菖蒲生于水泽,辛温芳香,《本草汇言》称其‘醒脾治痞,化湿解毒’。”岐黄搅动药汁,“艾草纯阳之性,可温经散寒,配茯苓健脾渗湿,白术燥湿强脾,共成‘醒脾化浊’之剂。此膏不仅治有形之湿瘀,更能通无形之灵脉,使祖先荫庇之路畅通。”
膏体熬成时,青城山方向传来鹧鸪的啼鸣,一只五彩斑斓的鹧鸪落在药锅旁,竟啄食了一滴膏体。它振翅欲飞时,尾羽上的湿气竟已消散,羽毛光洁如缎,眼瞳清澈如潭,不复之前的晦涩。“先生,鹧鸪的眼神变清亮了!”阿橘指着远去的鸟影,“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岐黄微笑:“此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验。脾主运化,湿浊得化,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诸症自消。”他转头望向药庐内,那位梦见祖先的中年男子正捧着药碗,碗中“清明醒脾膏”呈琥珀色,表面浮着一层油光,那是药材的精华凝聚。男子饮下后,忽然剧烈咳嗽,吐出一团胶状黑痰,痰中裹着水草般的异物,正是地脉湿瘀的象征。
第五章民俗起源:清明艾粄的荫庇传奇
清明正日,蜀地百姓齐聚青城山乱葬岗,举行“地脉疏通祭”。祭坛以五色土堆砌而成,中央摆放着巨大的“五方土鼎”,鼎中燃烧着艾草与菖蒲,烟气袅袅升空,竟在雨幕中架起一道彩虹,正是“虹始见”的应候之象。百姓们身着黄衣,寓意“脾土为尊”,每人手中都捧着一碗“清明醒脾膏”,碗底绘着家族祖先的剪影。
“清明雨,祖先泪,醒脾化湿通地肺……”岐黄朗声吟诵祭文,声音穿透雨幕,“今以五方土安魂,以清明膏醒脾,以艾粄祭地,愿地脉如脾,运化如常,祖先如肺,呼吸清畅,子孙如肾,本源永昌!”他手持木勺,将“清明艾粄”分发给众人——艾粄以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