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土黄色光点,聚成一条巨型土龙,张开龙口咬住火鸟尾巴。火鸟吃痛,竟转头喷出烈焰,土龙却不闪不避,任由火焰灼烧,躯体反而越变越坚实——原来土得火而坚,正是五行相生之理。
川大黄趁机取出青铜鼎,倒入半瓶黄土镇心散,又以指尖血画了个“坎”卦(水象)。鼎中粉末顿时沸腾,化作黄色烟雾,向火鸟飞去。烟雾所过之处,火焰竟自动分开,露出矿脉裂缝的入口。
“快!倒入离堆土!”黄龙的声音中带着吃力,土龙已被烧去半条尾巴。
川大黄抓起布袋,将离堆土倾倒入裂缝。泥土触及地火,顿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如天地初开时的巨响。裂缝中先是喷出大量水蒸气,继而涌出金黄的泥浆,竟在地面凝结成八卦图,每一个卦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五行方位。
“趁此机会,布火土相生阵!”黄龙甩袖抛出九块土黄色令牌,“按‘地天泰’卦位排列,引天火入地,地火归土!”
川大黄与阿橘依言而动,将令牌埋入八卦方位。当最后一块令牌入土时,天空中的赤云突然分裂,化作九道火光,精准地落入矿脉上方的九个穴位——正是人体“九宫”对应的位置。
地火渐渐平息,化作柔和的红光,顺着八卦图流入地下。黄龙长舒一口气,土龙化作金粉,飘落在蜀地的田野间。阿橘望着手中的赤玉符,只见符上的火焰纹路竟变成了土黄色,宛如火土交融的活物。
八、五行平衡的终极对话
暮色四合时,祝融踏着火莲而来。他的火袍已恢复鲜亮,只是袖口仍有焦痕,恰似凤凰涅盘后的印记。
“黄龙真人,多谢相助。”祝融拱手行礼,“今番方知,火土非敌,实乃阴阳之两翼。”
黄龙笑道:“世人误读五行,以为生克即胜负。岂知金生水而金藏于水,木克土而木生于土?火土相交,正如医者用药——黄连虽苦,却能入心;黄土虽朴,却能载物。”
川大黄忽然福至心灵,取出《川蜀本草》,记下:“立夏火旺,当以土伏之,非压制也,调和也。土得火而暖,火得土而安,此谓‘火土既济’。”
祝融点头:“今后每岁立夏,可在青城山设坛,以离堆土为基,赤玉符为引,行‘火土调和’之祭。如此可保蜀地无夏疾,且土旺则谷丰,火暖则民康。”
黄龙补充:“祭典需用新麦面做‘土龙饼’,以江水泡蜀椒为‘火齐汤’,取火土相生之意。切记,不可用血腥之物,以免浊了土气。”
阿橘忽然指着矿脉方向:“先生快看!”
众人望去,只见矿脉裂缝处竟长出了奇异的植物:茎干如铜,叶片似火,却开着黄色的花,花瓣上凝结着露珠,宛如火土精华所化。黄龙笑道:“此乃‘火土莲’,五百年一遇,可入药,能解心肾不交之症。”
川大黄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花瓣,放入药篓。他忽然明白,这场灾祸并非单纯的劫难,而是天地大道的启示——五行本无善恶,全在如何运用。正如医者手中的毒药与良药,不过是用量与配伍之差。
九、章末余韵:民俗的诞生
七日后,蜀地心阳厥逆之症尽数消退。百姓们发现,原本焦枯的稻田竟重新泛绿,结出的稻穗沉甸甸的,米粒呈淡金色,煮出的饭带着淡淡椒香。
川大黄将黄龙所授之法整理成《立夏调和仪轨》,刻在石碑上,立于都江堰伏龙观前。每逢立夏,蜀地百姓便会聚集于此,举行“火土祭”:少年们头戴火纹冠,少女们佩戴土龙饰,以新麦面制作“黄龙饼”,用岷江泉水冲泡蜀椒茶,祭拜祝融与黄龙。
阿橘将地火与天火共振的故事编成歌谣,在孩童间传唱:“赤帝放火炼真金,黄龙衔泥补地魂,火土共酿丰年酒,五月田间稻浪深。”
多年后,川大黄在《川蜀五时医案》中写下:“夫立夏者,火德当令,心阳易动。然动而不亢,亢而能敛,全在火土相济之道。世人谓吾以土制火,不知吾乃引火归土,如游子还家,安能不宁?”
而那株生长在矿脉旁的火土莲,每年立夏都会开花,其花瓣被川氏后人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