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气消耗夏火之阴,加剧“阳盛阴衰”。
“你等不知‘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之理,”她结“肺肾相生印”,引导药气入肺肾二经,“今以薄荷之阳(辛散)引麦冬之阴(甘润),以五味子之阴(酸收)固薄荷之阳,此乃‘阴阳互根’之妙。”话音未落,金风轮的燥气竟被转化为“清金润肺”之气,轮辐上的“燥”字纷纷脱落,露出“润”字本体。
第四节青蚨变·五行相生化真炁
战斗胶着时,青蚨灵童突然从天而降,此次竟化作“人胎”形态,被五行之气包裹,象征“先天之气”。“仙子,夏至乃‘阴阳争死生分’之时,需以‘五行相生’固护根本,”他挥手掷出“五行连环盏”,盏中依次盛着薄荷(木)、麦冬(水)、五味子(金)、生姜(火)、茯苓(土),“看这生克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无端。”
青珩顿悟,取生姜一片投入生脉散中,辛温之性竟与薄荷的辛凉形成“动态平衡”,如夏日骤雨降温,却无寒凉伤中之弊。“此乃‘以火生土,以土制水’之法,”她解释,“生姜温中土,防麦冬之滋腻;茯苓渗湿浊,助五味子之收敛,使补而不滞,敛而不瘀。”
燥金使见势不妙,竟引爆金风轮,化作“燥金粉尘”四处飘散。青珩则以灵童的五行连环盏罩住粉尘,盏中五行之气自动分化:薄荷(木)吸附粉尘中的“木”性燥邪,生姜(火)炼化“火”性燥邪,茯苓(土)中和“土”性燥邪,五味子(金)收敛“金”性燥邪,麦冬(水)润泽“水”性燥邪,最终粉尘竟化作无害的“气、血、精、津、液”五色微尘。
第五节生脉验·气阴两虚一朝复
尘埃落定,药王谷的半夏重新长出单茎,白花中央竟结出淡紫色的“阴阳果”。青珩取生脉散少许,滴在“气阴两虚模型”上,模型顿时泛起健康的淡红色,原本虚浮的“脉象”也变得和缓有力。
此时,有山民抬来中暑重症者,其症见体倦气短(气虚)、咽干口渴(阴虚)、汗多神疲(气阴两脱),舌红少苔(阴虚),脉虚数(气阴两虚)。青珩以生脉散吹鼻取嚏(通阳),再以麦冬五钱、五味子三钱、薄荷一钱、生姜一片,煎“复脉饮”灌服。
奇迹顿现:患者汗出渐止,口中生津,倦怠减轻,脉转和缓。阿潆观察药渣,发现五味子与生姜竟缠绕成“太极”状,薄荷与麦冬则形成“云行雨施”之象——此乃“阴平阳秘”的微观印证。
“为何加入生姜?”阿潆不解。青珩解释:“夏至阳气虽盛,然‘阳盛则阴竭’,需防‘阴竭阳脱’。生姜辛温,能振奋中阳,与五味子的酸收合用,正是‘回阳救逆’的先声,此乃‘治未病’之理。”
第六节五运辩·君火相火细推详
战后,青蚨灵童展开“夏至气交图”,详解气运:“夏至主气少阴君火,客气阳明燥金,火燥相合,最易伤阴。然‘阴生于阳’,需从阳引阴,故以薄荷之阳(辛散)引麦冬之阴(甘润),此乃‘阳中求阴’。”
麦冬仙子指着图中“水火既济”区域:“肾为水脏,心为火脏,夏至心火亢盛,易致‘水不济火’。生脉散入心肺肾三经,麦冬滋肾水,五味子敛心气,薄荷通肝气,使‘肝木疏泄,心火下济,肾水上承’,此乃‘交通心肾’之法。”
青珩点头,取出《青蘅夏至案》记录:“夏至养阴之法,当辨阴阳之偏盛偏衰。今以薄荷疏泄肝木(防木火刑金),麦冬滋养肺肾(壮水之主),五味子收敛元气(防气随津脱),生姜调和中焦(护后天之本),四药合而用之,如环无端,共成‘生脉’之功。”
灵童忽然指着薄荷王:“看!它的根系已延伸至‘甲乙泉’与‘壬癸井’,正是‘木水相生’的征兆。明日小暑,当可借助‘暑湿’之气,进一步调和五行。”话未说完,西方瘟神窟传来锁链断裂之声,似有更强大的邪祟正在苏醒。
第七节玄机揭·薄荷王通上古田
子夜时分,青蚨灵童引领青珩至薄荷王树下,树根处竟露出通往“上古药田”的入口。田中种植着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