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上学,小辫子在晨风中一甩一甩的。
六哥的儿子穿着崭新的校服,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仰着小脸唱国歌。
小姐的儿子在托儿所里,抱着塑料玩具车,口水把围兜浸得湿透。我的女儿已经会奶声奶气地背唐诗了,小小的手指点着绘本上的字,眼睛亮得像黑葡萄。
老九的女儿刚满百天,躺在摇篮里,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胳膊,眉眼间像极了陈梅。
某个周末的午后,阳光正好。我推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女儿,去河桃园看老九。楼道里飘着饭菜的香味,谁家的收音机里正放着《常回家看看》。
老九的房门虚掩着,里面传来陈梅逗孩子的笑声,还有老娘哼着的摇篮曲,调子还是当年哄“我们”睡觉时唱的那首。
我站在门口,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岁月就像这缓缓流淌的河水,带走了青涩,带来了厚重。
那些在风浪里颠簸的日子,那些扛着水泥爬楼梯的汗水,那些在菜市场吆喝的清晨,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眼底的温热。
“吃亏就是福。”师父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看着屋里温馨的景象,“我”忽然明白,这福,就是看着亲人一个个成家立业,看着这平凡的日子,像老槐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圈,扎实而温暖地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