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打电话来问:“这个‘喉间的刺’是比喻吗?”
宁宁在电话那头轻轻咳嗽着说:“不是比喻,是真的像有刺呢,但我觉得露珠也是真的。”
她的铅笔盒里永远放着两样东西:润喉糖和小镜子。每当喉咙发紧,她就含一颗糖,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舌头——母亲说过,舌头灵活的人说话不会打结。
镜子里的女孩脸色苍白,嘴唇因缺氧泛着青紫,但眼睛总是亮的,像落了两颗星星。有次同桌借她的镜子,发现背面用修正液写着一行字:“今天也要让喉咙里的刺开出花来。”
四年级的秋天,宁宁累计请假的天数超过了上课天数。她的书包里装着同学们轮流抄的笔记,纸页边缘被翻得毛糙,有的地方沾着墨水渍,那是同桌写字时不小心蹭上的。
她把笔记本挂在输液架上,吊瓶的药水一滴一滴落进血管,她的笔尖就在纸页上沙沙移动,像在和时间赛跑。
有次数学老师来医院补课,看到她把输液的左手藏在被子里,右手握着笔演算习题。“左手疼吗?”老师问。她摇摇头,掀开被子——左手手背上贴着退热贴,她笑着说:“这样药水滴进去就不冰啦。”
老师转身擦掉眼泪,再回头时看见她正在笔记本上画笑脸,每个笑脸旁边都写着一个同学的名字。
病房的墙壁是惨白的,她用彩色粉笔在上面画黑板报:左边是语文课本里的古诗,右边是数学公式,中间画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里藏着她的秘密——用极小的字写着“等我回来”
。保洁阿姨每次擦墙都绕开那个角落,说:“这孩子的画能给病房添点生气。”后来医院规定不能在墙上涂鸦,宁宁就把黑板报搬进了玻璃罐,用彩色便签纸写满知识点,罐子摇起来时,彩色纸片像彩虹雨。
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宁宁在杂志上看到海边度假村的广告。封面是个戴泳镜的女孩在水里笑,水花溅得老高。
她把那页撕下来贴在床头,用红笔圈出女孩的游泳圈,旁边写:“等病好了,要去海边浮潜,看真正的珊瑚。”大嫂偷偷买了个粉色的儿童游泳圈,藏在衣柜最底层,想着等她熬过这个冬天就带她去。
生日那天,护士们用听诊器和输液管做了个“生日皇冠”给她戴上。同病房的叔叔阿姨凑钱买了个氧气罐形状的气球,气球上画着笑脸。吹蜡烛时,她刚鼓起腮帮就引发了咳嗽,蜡烛没吹灭,却把大家吓了一跳。
她摆摆手让大家别担心,拿起牙签小心翼翼地把蜡烛从蛋糕上挑下来,说:“留着吧,等我去海边的时候,用它点篝火。”
那天晚上,她翻出藏在枕头下的游泳圈说明书,借着走廊的灯光一页页看。说明书上写着“适合8-12岁儿童”,她的手指停在“12岁”上,轻轻摩挲着那个数字。
窗外的月亮很圆,像个被吹得饱满的气球,她对着月亮许愿:“如果只能选一个愿望,就让我在海水里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
最终那个游泳圈直到她离开都没拆封,和玻璃罐一起被收进木箱。后来大嫂整理遗物时,发现游泳圈说明书里夹着一片干透的樱花瓣——正是七年前放进玻璃罐的那片,如今花瓣边缘已经碎成粉末,像谁在上面撒了把星星的碎屑。
宁宁离开后的第一个春天,大嫂在她的墓碑旁种了一片薄荷。初夏时,薄荷开出淡紫色的小花,蜜蜂嗡嗡地绕着花飞。
有天大哥蹲在墓前拔草,忽然发现薄荷丛里冒出几株陌生的植物——叶片像羽毛,茎秆上长着细小的绒毛,他认出来,那是宁宁作文里写过的“野樱草”。
后来村里人发现,王家门口的石缝里、墙根下,总能冒出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草。有人说看见大嫂半夜拿着小铲子在路边挖坑,把收集来的花种埋进去。
她不说话,只是默默种着,仿佛在完成女儿未竟的心愿。有次下大雨,她蹲在泥地里护着刚发芽的幼苗,邻居劝她:“嫂子,回家吧,花草淋点雨没事的。”
她抬起头,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说:“宁宁以前说,每颗种子都是星星掉在地上的孩子,得好好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