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将最后一段编码指令送出去,指尖在终端边缘停顿片刻。
信号已分三批传完,每段间隔十二秒,模拟自然数据流波动。
他没有立即收起设备,而是盯着屏幕右下角的反馈标识——绿色圆点缓慢闪烁,表示接收端处于待命状态。
他知道林悦还没到位置。
风从岩缝间挤进来,带着铁矿渣特有的干涩气味。
他调整了下坐姿,后背贴住凹陷处的钢架,左手摸向战术包侧袋。
那里有两枚新兑换的传感贴片,表面涂层呈哑光灰,能模拟常温岩石的热辐射特征。
他抽出一枚,在掌心贴了两秒,等体温均匀传导后,缓缓探出观测点。
三十米外,四足巡逻单位正沿固定路线移动,头部传感器每隔五秒扫过一次地面。
沈逸计算着节奏,在它转向北侧的瞬间,将贴片甩出。
薄片划出短弧,落在排水渠边缘的碎石堆上。
几乎同时,系统提示音震动耳膜:【虚假热源部署完成,诱导生效概率87】
巡逻单位的脚步出现半秒迟疑,传感器偏转七度,朝向那处微热点。
就是这半息空档,他启动了爬行机器人。
机器从包底滑出,外壳收缩成卵石状,六条微型节肢展开时几乎没有声响。
它贴地前进,沿着上次无人机坠毁前标记的安全路径蠕动。
红外画面实时回传,显示前方二十米进入电磁干扰区边界。
沈逸调出策略模拟界面,输入当前参数。
守卫换班间隔是十七分钟,车辆驶出时间固定在整点与半点,巡逻盲区出现在东南角第四根支撑柱后方,持续六秒。
三个变量叠加,生成出九种可能的内部结构模型。
他逐个筛选,排除掉需要大面积作业空间的冶炼设施和仓储中心,留下两个高匹配度方案:中型加工站或转运中继舱。
两者都符合x-9矿物的运输频率特征。
机器人继续推进,画面开始出现雪花纹。
距离矿口十五米时,信号彻底中断。
他没再尝试重连,而是取出第二枚传感贴片,这次贴在自己左腕内侧。
温度同步完成后,轻轻按进岩壁缝隙。
系统自动将其设为备用中继节点,用于捕获残余波段。
五分钟后,一段断续音频被截获。
“……b区压力正常,通风系统维持运转。”
“c门禁未触,生物识别模块在线。”
“下一趟车十分钟后出,装载量达上限。”
声音经过降噪处理,仍能分辨出是人工播报。
沈逸将关键词提取出来,标注在三维地形图上。
b区对应地下二层,c门则是西侧应急通道——这个编号方式说明内部有完整分区管理体系。
他重新打开碎片兑换界面,消耗八十碎片换取一份轻型声波探测器。
设备只有巴掌大,正面布满蜂窝状吸音孔。
安装完毕后,指向矿口方向。
十秒后,第一组振动波形图生成。
墙体厚度过标准掩体三倍,内部存在规律性机械震频,周期为43秒,符合传送带运作特征。
更重要的是,底部传来低频脉冲信号,与x-9矿物特有的晶格共振频率高度吻合。
这不是临时据点。
他调出地图,把k-7标记为红色实心点,旁边写下“日均输出三车以上”
。
然后指向东南方向那个尚未命名的坐标,画了个虚圈。
那边才是源头。
通讯频道突然传来轻微杂音,绿色圆点变成黄色。
他立刻切换至低频模式,输入验证码。
林悦的回应跳了出来:“信号收到,正在l-3外围待命。”
他回复:“不要靠近,等下一步指令。”
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又补了一句:“你们那边有没有现类似运输痕迹?”
等待回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