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的手指在终端上滑动,屏幕里的画面一帧一帧倒退。
她眼睛涩,视线却死死锁在对手刺客的走位轨迹上。
最后一轮模拟战结束已经过去四十分钟,其他人陆续离开,只有她还坐在操作位前,回放着那场失败的对抗。
她不是在看自己的延迟标记,而是在看对方。
画面停在第三十七秒。
敌方新队员出现在侧翼草丛,身形一顿,右手在装备栏快滑动了一下,指尖掠过右侧第二个图标。
接着,他向前突进,技能连招瞬间打出。
林悦皱眉,拖动进度条,重新播放。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点。
他又停了,手指再次划过那个图标。
她调出下一场比赛的录像,快进到中段团战。
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个动作。
停顿,滑动,突进。
“不是巧合。”
她低声说。
她打开数据标注界面,开始手动记录。
一场,两场,七场。
每一场,只要这名队员准备释放核心技能,总会先有o8秒的静止,期间右手必有一次对装备栏的调整。
顺序固定,动作幅度小,但频率一致。
她把七场数据并列比对,生成操作节奏图。
那条曲线像被刀切过一样整齐——每次技能链启动前,都有一个明确的前置动作。
终端提示音响起,系统自动提醒休息。
她没理,直接将分析结果打包,推送到主控台。
沈逸正在整理“夜莺-b案”
的最终训练数据。
加密文件夹刚归档,新消息弹了出来。
他点开附件,看了一眼标注图,目光立刻沉了下来。
他调出对手最近三场的完整录像,同步播放。
画面分屏,每一帧都精确到毫秒。
那名刺客每一次出手前,确实存在固定节奏:停顿、滑动、启动。
动作细微,但在慢放下清晰可辨。
“这不是习惯。”
沈逸低声说,“是依赖。”
他接入“策略模拟空间”
,将行为数据导入ai推演模型。
系统开始运行百万次对抗模拟,重点锁定技能释放窗口。
三分钟后,结果生成。
——技能读条启动时间,恒定在装备调整完成后的第12秒。
误差不过oo5秒。
沈逸眼神一凝。
这意味着,只要能精准捕捉到那个动作结束的瞬间,就能在技能释放前完成打断。
他立即调出战术编辑界面,新建方案。
代号:“影袭-打断”
。
核心逻辑:放弃常规试探性进攻,改由刺客位埋伏于侧翼视野盲区,在对方完成装备调整的瞬间突进,使用控制技能强行中断技能条。
时机必须精确到帧,早o1秒会暴露位置,晚o2秒则无法打断。
他将方案嵌入模拟系统,启动对抗测试。
第一轮,ai扮演刺客,按固定节奏行动。
己方刺客在动作完成瞬间突进,成功命中控制技能,对方大招中断。
系统判定:打断成功。
第二轮,对方提前半秒调整装备,试图打乱节奏。
但因技能链未进入激活状态,系统判定为无效准备动作,实际释放仍按原节奏进行。
己方刺客等待真实信号出手,再次打断。
第三轮至第五轮,系统随机加入干扰因素:视野遮蔽、队友误挡路径、技能冷却延迟。
五轮中,四轮成功,一轮因路径受阻失败。
成功率:8o。
沈逸不满足。
他启用“潜力挖掘预警”
,将模拟战中的变量波动纳入监测范围。
系统开始捕捉环境噪音、操作延迟、心理反应节奏等隐性数据,进一步优化突进时机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