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人补充,“不能只有一个人做,其他人干看着。”
“所以要团队触。”
沈逸调出初步框架,“比如林悦释放护盾技能后的o5秒内,其余队员完成同步响应。
动作不复杂,但形成模式,就会变成标志。”
林悦忽然问:“为什么一定要有标志?我们不是一直打到现在都没用这些?”
“以前是生存。”
沈逸说,“现在是表达。
我们不再只是参赛,而是代表一种打法,一种态度。
如果观众看到三角站位,就知道是‘小白兔’来了;看到定格动作,就知道我们赢了——那不是表演,是声明。”
“声明什么?”
新队员问。
“我们来了,我们赢了,我们记得彼此。”
沈逸说,“就这么简单。”
林悦的声音软了下来:“我想加一点光效。
护盾展开的时候,地面能亮一下战队符号吗?不用多,就一瞬。”
“可以。”
沈逸点头,“法袍纹样也能改。
把战队标志融进去,不张扬,但能认出来。”
“动作呢?”
有人问,“总不能每次都挥手吧?”
“定格。”
沈逸提出,“胜利结算动画启动的瞬间,全员静止1秒。
法杖轻点地面,长袍数据流扩散。
不干扰操作,但画面完整。”
“我测试可行性。”
新队员说,“如果动作绑定技能后摇,成功率应该不低。”
“口号呢?”
林悦又问,“赛后说点什么?”
“不说具体词。”
沈逸道,“统一语气,统一节奏。
比如都用短句,第一个字同步出口。
内容可以变,但形式固定。”
频道里的讨论逐渐升温。
有人提议在加载界面站位时形成特定队形,有人建议胜利后镜头拉远时增加一次集体转身。
沈逸没有否定任何想法,而是将每一条建议录入系统,启动“双轨评估模型”
。
a轨“传播潜力”
与b轨“战术干扰”
实时浮动,最终收敛在安全区间。
“总结一下。”
沈逸在讨论接近尾声时开口,“三个方向:视觉标识——法袍纹样融入战队符号;行为印记——胜利结算时1秒定格,法杖点地,数据扩散;情感连接——赛后回应采用同步短句模式。
所有动作仅限非战斗节点,且必须由团队共同完成。”
他停顿片刻,宣布:“成立形象小组。
林悦牵头收集创意,新队员负责动作可行性测试,我负责整合与对接。
方案不强制执行,但每次使用,必须全员同意。”
语音频道里,林悦轻声说:“我以为你会直接定下来。”
“这不是命令。”
沈逸说,“是共识。
我们不是表演给谁看。
我们只是,不再隐藏我们赢的方式。”
频道安静了几秒,随后新队员低声说了句:“明天训练时,我试试动作绑定。”
“我也整理几个光效方案。”
林悦说,“不夸张,就一点点。”
其他人陆续回应,语气中少了最初的抵触。
会议结束前,沈逸将“夜莺之印”
的加密文件从子目录移出,更名为“非战斗节点行为协议”
,上传至公共资料库,权限设为“仅读取”
。
他没有说明这是系统推演的结果,也没有提及赞助商的干预。
文件下方只附了一行备注:“所有设计,服务于我们被记住的方式。”
终端屏幕暗下前,林悦来一条私信:“刚才的会议,让我觉得……我们真的像一支队伍了。”
沈逸没有回复。
他调出角色模型界面,将“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