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指令响应度提升15,冷却衔接容错率+o15秒。”
卡片生成的瞬间,系统弹出提示:“该效果不可叠加,使用期间无法调用其他战术类增益。”
他将其绑定至战队公共技能库,设定触条件为“五人在线且至少一人状态异常”
。
第二天清晨六点,训练室的灯光重新亮起。
沈逸坐在主控台前,终端上滚动着昨夜生成的战术调整文档。
林悦第一个到达,手里拎着两杯热饮。
她把其中一杯放在他手边,轻声问:“新方案能行吗?”
“能。”
沈逸没有抬头,“只要执行精度不下降。”
“可他不在,控制链会断。”
“那就改链。”
他调出虚拟战场,“以前是五环锁扣,现在变成四环咬合。
不需要完美衔接,只需要在关键节点咬住。”
林悦盯着投影中的角色站位变化,忽然意识到什么:“我们……要放弃定格响应了?”
“不放弃。”
沈逸放大胜利结算帧,“只是调整触方式。
从全员同步,改为由输出位起,其余三人响应。
响应延迟放宽至o5秒,仍在视觉连贯范围内。”
“可这就不算‘共同’了。”
林悦的声音低下去,“你说过,这是我们的声明。”
沈逸终于抬头看了她一眼:“声明可以变形式,不能变本质。
我们依然会在胜利时停下,依然会点地,依然会展开数据流。
只是顺序变了——有人先停,有人后停,但最终,所有人一起。”
林悦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上午的战术复盘会上,沈逸将新方案逐条拆解。
没有情绪动员,没有鼓舞话语,只有精确到帧的操作指令和误差容忍区间。
队员们逐项确认职责变更,记录新的响应流程。
当讨论到控制技能释放序列时,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地形预判失败,补控来得及吗?”
“来不及。”
沈逸直接回答,“所以预判不能失败。
你们每个人,在进入战场前,必须知道接下来三秒内每一个敌人的可能动向。”
会议结束前,他打开团队频道,布通告:“‘非战斗节点行为协议’仍为有效标准。
本次调整仅为执行路径优化,非原则性变更。
我们不是机器,但比机器更懂如何赢。”
频道里安静了几秒,随后陆续弹出确认回复。
当天下午,四人重新接入模拟战场。
新战术在次测试中出现了七次协同失误,三次导致团灭。
第二次测试,失误降至四次。
第三次,只有一次——输出位提前o4秒完成了定格动作,其余三人延迟响应,画面出现短暂割裂。
沈逸在日志中标记:“视觉连贯性受损,但未影响结算判定。
可接受。”
测试结束,他调出角色模型界面,开始微调“夜莺”
的法杖点地动作。
为了让四人定格更具层次感,他将林悦的光效触延迟设为o3秒,数据流扩散方向改为逆时针螺旋。
系统提示:“动作序列与东瀛影武相似度降至127,安全。”
他正要保存设置,终端震动。
赞助商内部信道弹出新消息:“品牌方重申,‘夜莺’胜后必须展现明确女性化特征,否则视为未履行协议义务。”
沈逸盯着那行字,没有立即回应。
他打开“形象主权声明”
文档,在最新日志下新增一条记录:“2o年1o月14日,训练中断,队员受伤。
协议执行方式调整,核心不变。”
文档最后一行,他敲下新备注:“我们的存在,不需要他人定义。”
他关闭界面,站起身,走向训练舱。
舱门开启的瞬间,系统自动激活“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