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偏差”
,归入“心理战可利用项”
。
王哲破解的战术编码层也同步完成。
他上传了一份结构化分析报告:对手在资源争夺点的换线时机存在固定规律——每2分17秒进行一次边路轮转,误差不过3秒。
沈逸将五场比赛的换线时间点叠加,生成“行为惯性曲线”
,曲线呈现出近乎机械的规律性。
“不是习惯,是训练模板。”
他低声判断。
这种节奏不可能是临场挥,而是经过反复演练的固定战术脚本。
一旦环境变量出脚本范围,团队协同将出现断层。
张锐的消息紧随其后:“你真觉得他们靠这些破数据就能赢?我们打的是比赛,不是写论文。”
沈逸没有反驳,而是将上一章复盘会议中的“o3秒失控”
片段调出,同步到公共频道。
“我们赢,是因为对手崩溃。”
他点开敌方主控退出前的语音残留,“而崩溃,往往始于被看穿。”
画面中,主控的声音低沉而混乱:“我……感觉有人在替我做决定。”
沈逸将这段音频与当前对手的“o4秒决策延迟”
并列播放,节奏几乎重合。
“他们不是不怕犯错,是错得太多,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他调出新生成的“行为热力图”
,将对手五场比赛的操作密度、技能释放频率、走位路径全部叠加,最终形成一条清晰的波动曲线。
“看这里。”
他指向第18分钟的峰值,“每次资源刷新前17秒,他们的中单会无意识调整视角,提前锁定野区入口。
这不是战术,是肌肉记忆。”
“而肌肉记忆,意味着可预测。”
张锐沉默片刻,终于回了一句:“你打算怎么用?”
“先让他们相信,我们会按他们的节奏走。”
沈逸关闭热力图,调出下一阶段任务模板,“然后,在他们最确信的时刻,打断它。”
主屏数据流仍在滚动。
林悦采集的社交信息中,一条新言被系统自动标红——某公会成员在深夜聊天中提到:“听说夜莺从不露脸,会不会是ai?操作太稳了,不像真人。”
沈逸将这条信息归档至“舆论风险”
标签下,未作评论。
王哲传来最后一份解码结果:对手在团战中的技能衔接存在固定链条,一旦前序技能被打断,后续连招将延迟o5秒以上,协同率骤降。
沈逸将其标记为“链式脆弱点”
,并设定触条件:【当敌方主控心率过11o时,优先集火打断其技能】。
他将所有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份初步报告,命名为《对手行为模型·初版》,上传至云盘。
文件权限设为“仅阅读”
,修改锁为“沈逸专属”
。
系统提示:【文档已同步。
访问记录:o】。
就在他准备关闭主控台时,终端右下角弹出一条自动推送——非官方赛事平台出现一段15秒视频,标题为《夜莺真身?》。
上传者为匿名账号,播放量在三分钟内突破五千,评论区迅刷出大量质疑。
沈逸点开视频。
画面模糊,拍摄角度来自观众席后排,聚焦在训练舱外。
镜头中,他刚刚摘下神经接驳头环,侧脸轮廓清晰,黑框眼镜,衣着朴素。
下一秒,画面切至大屏回放——夜莺长飘动,法袍翻飞,冷艳面容映在岩壁上。
两个画面交替闪现,配文只有一句:“你相信这是同一个人吗?”
沈逸没有关闭视频,也没有下载或追踪上传者。
他只是将播放进度定格在现实与虚拟形象切换的瞬间,截图保存,命名为“身份试探·一级响应”
。
他将文件拖入“影子操控者”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