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的绿色代码流消失后,沈逸的手指在操作面板上轻轻一划,将“反向追踪”
进程冻结并归档。
他没有再看那条闪烁的警告提示,而是调出战队云盘权限界面,将“影子操控者”
文件夹设为仅读模式,动作干脆,不留余地。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启动共享协议,在频道内布一条新指令:【资料收集任务令·目标:下一轮资格赛对手】。
任务分项同步推送到每位队员终端——林悦负责社交平台动态与公会言论采集,张锐调取近三周匹配赛对局数据流,王哲破解对手公开赛事录像的战术编码层。
林悦的消息几乎是秒回:“刚赢完就开工?你真是半点不喘气。”
沈逸未作回应,只是将任务优先级标为“s级”
,并附加一句系统备注:【信息延迟将直接影响后续决策精度】。
主屏亮起,五块分屏同时加载数据源。
左侧三屏滚动播放着零散的比赛片段,右侧两屏则是文字信息流,来自非官方论坛、玩家群组和赛事评论区。
沈逸坐回操作席,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敲击,将所有信息按“战术行为”
“角色定位”
“语言情绪”
三个维度打标归类。
张锐传来的数据最先成型。
他在一场低级匹配中截取到对手主控的操作记录——一次越塔强杀,三换二,节奏激进得近乎冒进。
但沈逸眉头微皱。
这支队伍在正式资格赛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控线稳健,资源交换保守,几乎从不主动开团。
“风格割裂。”
他低声自语,将两段录像并列播放,逐帧对比走位节奏。
激进局中,主控在塔下停留平均18秒;保守局中,停留时间压缩至o9秒以内。
可两局的技能释放间隔、视角切换频率、甚至技能预判的微调角度,都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生物特征。
这不是两支队伍,而是同一支队伍在刻意伪装。
他调出“天选系统”
界面,进入“碎片收集兑换”
模块。
三场资格赛积累的“战术残片”
已积攒至满格——七枚闪烁的灰色碎片悬浮在虚拟槽位中。
他选择兑换:“深度数据透视卡·一次性”
。
系统提示:【兑换成功。
剩余碎片:o】。
一张半透明的蓝色卡片落入背包,图标边缘泛着微光。
沈逸立即调取对手一场加密录像——资格赛第三轮对阵“星火”
的比赛。
该录像因涉及战术保密协议,仅开放基础视角,关键决策帧被模糊处理。
他将透视卡拖入解析窗口,点击“应用”
。
画面瞬间重构。
被隐藏的视角轨迹浮现,主控的镜头偏移、技能预读起手、甚至手指在操作板上的轻微滑动都被还原。
沈逸放大第14分22秒的团战前奏,主控在草丛蹲伏期间,心跳频率从82骤升至116,瞳孔收缩两次,明显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而当敌方走位靠近时,他的技能栏亮起,却延迟了整整o4秒才释放。
“决策延迟。”
沈逸标记该节点,备注:【心理抗压阈值低于标准职业选手127】。
他将该片段导出,同步至主屏“敌情矩阵图”
的“弱点”
区域。
林悦的消息在此时弹出:“论坛有个匿名帖,说他们怕的不是夜莺的操作,是她从不犯错。”
沈逸目光一凝,立即调取该帖布时间、ip跳转路径、言设备型号。
信息源来自一个临时注册账号,登录地点为跨区中转节点,无法溯源。
但言内容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对手团队内部,已对“夜莺”
形成心理阴影。
他将这句话标记为“高危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