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附属国,只为换取一丝安稳。
可如今,安稳还没焐热,楚国的刀锋就已架到了脖子上。
“不行,不能等!”
韩襄王突然喊道,“再派使者,用最快的马,带最好的礼物,告诉秦惠文王,若秦国能击退楚军,韩国愿再献粟米五万石,割让宜阳以西三城!”
公仲朋连忙点头,转身去安排。
韩襄王望着城下慌乱的百姓,心中满是绝望。
他知道,韩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与魏、赵并称“三晋”
的强国了——多年的战乱让韩国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连最精锐的“击刹”
步兵,如今也只剩数千人。
面对昭阳率领的十万楚军,新郑就像一座随时会崩塌的泥城。
两日后,韩国的第二波使者终于抵达咸阳。
此时的咸阳宫,惠文王正与张仪、蒙恬商议东进之策,听闻韩国求援,三人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早有预料的神色。
“大王,”
张仪率先开口,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楚国攻韩,看似是针对韩国,实则是冲着秦国来的。
若我们坐视韩国被灭,不仅会失信于诸侯,还会让楚国占据中原腹地,日后东进更难。
援韩,势在必行。”
惠文王点点头,看向一旁的蒙恬。
这位年轻的将领身着黑色战甲,腰悬长剑,眼神锐利如鹰。
“蒙恬,”
惠文王道,“你刚从北地郡回来,熟悉军务,此次援韩,你愿领兵前往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蒙恬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愿往!
臣请领五万锐士,三日之内出,必保新郑无虞!”
“好!”
惠文王站起身,“给你五万秦军,其中包括两万骑兵、三万步兵,再配五百辆战车。
你可便宜行事,若楚军不退,可伺机重创,让楚国不敢再轻易染指中原!”
蒙恬领命谢恩,转身快步离去。
张仪看着他的背影,对惠文王笑道:“蒙恬少年老成,用兵沉稳,此次定能大胜。
等楚军败了,韩国便再也离不开秦国,中原的棋局,就由我们说了算。”
惠文王捋了捋胡须,目光投向窗外。
咸阳的阳光正好,他仿佛已看到蒙恬率领秦军,在新郑城外大败楚军的场景。
三、秦军出征:蒙恬的谋略与韩军的期盼
咸阳城外的校场上,五万秦军列成整齐的方阵,黑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蒙恬身披玄色披风,手持长槊,站在队伍最前方。
他身后的士兵,个个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腰间挂着秦剑,背上背着强弩,眼神坚定如铁——这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其中有跟随王翦征战过巴蜀的老兵,也有刚从北地郡调来的骑兵,他们都等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换取爵位和田宅。
“将士们!”
蒙恬的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士兵耳中,“韩国附秦,楚贼却悍然来犯,此乃欺我秦国无人!
今日,我们出征新郑,不仅要击退楚军,还要让天下人知道,凡我秦国庇护之国,谁也不能动!
若能得胜,所有将士皆升一级爵位,赏钱百贯!”
“诺!”
五万秦军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地面都微微颤抖。
三声鼓响后,秦军开始出。
骑兵在前,战车居中,步兵在后,队伍像一条黑色的巨龙,沿着渭水向东疾驰。
蒙恬骑着一匹乌骓马,走在骑兵队伍中,手中拿着一张详细的地图——这是张仪派人连夜绘制的,标注了秦韩边境的山川、河流、城池,还有楚军的进军路线。
“将军,”
副将李信策马来到蒙恬身边,“我们若日夜兼程,四日便可抵达新郑。
可楚军此刻已兵临城下,韩军能撑得住吗?”
蒙恬看了一眼地图,沉吟道:“楚军虽多,但长途奔袭,必然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