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烽烟:秦楚韩三国的中原博弈
一、楚宫议战:怀王的焦虑与昭阳的锐进
郢都的章华台,檐角铜铃在暮春的风里轻响,却驱不散殿内凝滞的空气。
楚怀王熊槐攥着案上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是细作从新郑传回的密报,字字都像烧红的烙铁:“韩襄王与秦惠文王盟于咸阳,献粟米十万石、布帛五千匹,约为秦属,军事悉听秦令。”
“诸位卿家,”
怀王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韩国附秦,如利刃架于楚国西鄙。
秦若借韩地出兵,江汉平原恐无宁日。
此事当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上柱国昭阳便跨步出列,青铜铠甲碰撞出铿锵声响。
他年过五旬,脸上刻着常年征战的风霜,声音洪亮如钟:“大王,秦人本就虎视眈眈,今得韩国为跳板,更是如虎添翼。
臣以为,当趁秦军未稳、韩军新败(指韩国内乱),先制人,举大军攻韩!
若能破新郑,断秦之右臂,不仅可解西鄙之危,还能震慑诸侯,重拾楚国霸主之威!”
昭阳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左徒屈原一袭素色长袍,上前躬身道:“大王,不可。
楚国近年水旱频,民生凋敝,若贸然兴兵,恐耗竭国力。
且秦国与韩国有盟约,我攻韩,秦必援之——蒙恬、王翦皆是百战之将,秦军锐士如云,我军未必有胜算。
不如遣使联合齐、赵,共抗强秦,方为万全之策。”
“屈原此言差矣!”
昭阳立刻反驳,“齐赵各怀异心,怎会真心助楚?等你联合完诸侯,秦国早已在韩国站稳脚跟!
如今韩国刚平内乱,士兵不足五万,军械残破,正是攻打的最佳时机。
臣愿领兵十万,一月之内必破新郑!”
怀王看着二人争执,心中更乱。
他想起去年张仪“欺楚”
之事——以商於六百里地诱楚与齐断交,事后却矢口否认,让楚国成了天下笑柄。
如今秦国又收服韩国,若再不反击,楚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只会愈低落。
他咬了咬牙,拍案道:“上柱国所言极是!
寡人准你领兵十万,以景翠为副将,择日出征,直取新郑!”
屈原还想再劝,却被怀王挥手打断:“左徒不必多言,寡人意已决。
你可去安抚百姓,确保粮道畅通,便是大功一件。”
章华台的铜铃依旧轻响,屈原望着怀王转身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他知道,一场席卷中原的战火,已在楚王的决断中点燃。
而远在咸阳的秦惠文王,此刻正等着这场战火的到来。
二、新郑告急:韩襄王的恐慌与求援之路
新郑的初夏,本该是麦浪翻滚的时节,可韩国都城的街头却一片死寂。
城墙上的士兵握着锈迹斑斑的戈矛,眼神里满是恐惧——三日前,楚军已渡过汝水,连下韩国两座城池,如今正朝着新郑疾驰而来。
韩襄王嬴仓站在宫城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天际线处扬起的烟尘,双腿软。
他身旁的相国公仲朋,头已白了大半,声音嘶哑:“大王,楚军前锋距新郑不足五十里,守军不足三万,且多是刚从内乱中收拢的散兵,根本抵挡不住。”
“秦国人呢?”
韩襄王抓住公仲朋的手臂,像抓住救命稻草,“我们与秦国订了盟约,他们答应保护我们的!
使者派出去了吗?为何还没有消息?”
“使者昨日已快马加鞭赶往咸阳,”
公仲朋苦笑,“可咸阳距新郑千里之遥,就算使者日夜兼程,也要五日才能到。
楚军来势太急,恐怕……恐怕等不到秦军来援了。”
韩襄王踉跄着后退一步,撞在身后的栏杆上。
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咸阳章台殿的场景——那时他捧着国书,卑微地请求成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