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一一接待,根据各国的地理位置与实力,制定了不同的援助计划:给东周送农具,助其展农业;给苴国送战马,助其训练骑兵。
短短半年时间,秦国周边的小国几乎都成了秦国的“盟友”
,韩、魏、楚等大国被这些小国牵制,竟一时无法对秦国采取行动。
三、强兵扩军:秦军新貌
就在公孙衍忙着“扶小制大”
时,蒙恬与王翦正在全力推行强军政策。
咸阳城外的演武场上,尘土飞扬。
上万名秦军将士分成两队,正在进行实战演练。
左侧一队是新招募的边地牧民,他们骑术精湛,手持新造的铁制长矛,冲锋时如一阵疾风;右侧一队是老秦军,他们握着改良后的强弩,箭雨射出时,竟能穿透远处的木板——这是工官新造的“秦弩”
,射程比之前远了三成,威力也更大。
蒙恬站在高台上,手持马鞭,目光锐利地盯着演武场。
他身边的将领指着下方,语气兴奋:“将军,您看这些新招募的牧民,骑术比咱们的老骑兵还厉害!
再练上几个月,肯定能成为精锐!”
蒙恬点点头,脸上却没有太多笑意:“光有骑术不够,还得让他们学会配合——秦军讲究的是阵法,不是单打独斗。
明日起,让老骑兵带新骑兵,一起练‘鱼鳞阵’,务必让他们在战场上能进退自如。”
将领躬身应是。
蒙恬又看向远处的兵器作坊,那里烟雾缭绕,工匠们正在日夜赶造兵器。
自从公孙衍提出改进兵器后,惠文王便下令增加了对兵器作坊的投入,不仅从蜀地调来了更多的铁矿,还从各国招揽了不少能工巧匠。
如今,秦军将士几乎都换上了铁制兵器,连盾牌都换成了更坚固的牛皮铁边盾。
与此同时,王翦正在关中各地招募士兵。
他按照公孙衍的建议,在各村镇张贴告示:凡年龄在十五至四十岁之间,身强体健者,均可参军;参军者,家中可免三年赋税;若立下军功,凭军功爵可赐田宅、免徭役——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纷纷报名,不到一个月,便招募了五万新兵。
王翦将这些新兵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交给蒙恬,编入骑兵部队;一部分交给擅长攻城的将领,训练攻城战术;还有一部分留在关中,负责守卫都城。
他还按照公孙衍的要求,在军中设立了“军谋署”
,选拔了二十多位懂兵法的人才,让他们研究列国的军事战术,为秦军制定作战计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年冬天,匈奴再次袭扰秦北境。
以往,秦军往往需要数月才能将匈奴击退,而这次,蒙恬率领新训练的骑兵与义渠的援军,仅用了十日便将匈奴击退,还俘虏了匈奴的一个部落领。
捷报传回咸阳时,惠文王正在相邦府与公孙衍议事。
“公孙卿,蒙恬传来捷报,北境大获全胜!”
惠文王拿着捷报,语气难掩兴奋,“你推行的新政,果然有效!”
公孙衍也露出笑容:“君上,这只是开始。
如今秦军实力大增,周边小国又依附于秦,正是秦国东进的好时机。
臣建议,明年春天,可派王翦率军攻打魏国的蒲坂——蒲坂是魏国的西部门户,拿下蒲坂,秦国便可直接威胁魏国都城大梁。”
惠文王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
此时的咸阳,已是一片繁荣景象:街道上,运粮的马车络绎不绝;作坊里,工匠们忙碌不停;演武场上,秦军将士的呐喊声震天动地。
他知道,公孙衍的新政,正在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秦国统一六国的梦想,也越来越近了。
四、东进序曲:蒲坂之战
次年春天,惠文王正式下令,命王翦率军五万,攻打魏国蒲坂。
蒲坂城高池深,魏国派了三万士兵驻守,守将是魏国名将庞涓的侄子庞葱。
庞葱深知蒲坂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