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建议,一是扩大征兵规模,将边地牧民、蜀地农夫中身强体健者纳入军籍,许以军功爵——凡立功者,不仅赐田宅,还可免其家人赋税;二是改进兵器,命工官监造更多铁制剑戟、强弩,同时在咸阳、栎阳修建演武场,让秦军将士每日操练,模拟实战;三是设立‘军谋署’,选拔懂兵法、善谋略的人才,为大军出征制定计策,不再只靠将领临场决断。”
“扩军需耗粮草,造兵器需费钱财,这些如何解决?”
廷尉忧心忡忡地问。
“臣已有计较。”
公孙衍早有准备,“一是延续盐铁专营,同时增加对蜀地的开——都江堰建成后,蜀地粮食年年丰收,可多运些粮食到关中,供应军队;二是与依附秦国的小国通商,秦国出铁器、布匹,小国出皮毛、药材,互通有无,增加国库收入。”
惠文王听毕,猛地一拍龙榻扶手,语气坚定:“公孙卿之策,深谋远虑!
就依你所言,新政由你全权主持,所需人力、物力,各部门须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殿中大臣齐声应和,公孙衍再次拱手行礼,目光落在舆图上那片朱砂标注的土地——秦国的东进之路,从这一刻起,有了新的方向。
二、扶小制大:西周之盟
新政推行的第一个月,公孙衍便派使者前往西周国。
西周国是周王室分裂后形成的小国,都城在洛邑西南,国土夹在韩国与魏国之间,面积不足百里,人口不过数万。
国君周赧王虽顶着“天子”
的名号,却早已没了实权,常年在韩、魏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使者是公孙衍的门客苏代,此人能言善辩,又熟悉西周国情。
苏代带着十车粮食、五百柄铁剑,抵达西周国都城时,周赧王亲自在城门外迎接——他没想到,强大的秦国竟会主动派使者来,还带着如此厚重的礼物。
宫殿里,周赧王看着案上的粮食和铁剑,手指微微颤抖。
苏代坐在下,语气恭敬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周天子,我家相邦说了,西周国地处要冲,却常年受韩、魏欺压,秦国不忍见天子受辱,故送些粮草兵器,助贵国安稳民生、训练兵士。”
周赧王叹了口气:“秦国的好意,本王心领。
只是韩、魏若知道西周与秦国往来,恐怕会……”
“周天子放心。”
苏代打断他的话,从袖中取出一份盟约,“我家相邦已替您想好。
这份盟约上写着,秦国与西周结为‘兄弟之国’,秦国不干涉西周内政,但若韩、魏出兵攻西周,秦国必出兵相助。
同时,西周只需在韩、魏与秦国交涉时,替秦国传递消息——如此一来,韩、魏不仅不敢轻易动西周,还会忌惮西周背后的秦国。”
周赧王拿起盟约,仔细读了一遍,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他知道,依附秦国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唯一的选择——若不答应,西周迟早会被韩、魏吞并;答应了,至少能保住祖宗的基业。
三日后,西周国与秦国正式结盟。
苏代带着盟约返回咸阳时,公孙衍正在相邦府与几位大臣商议后续计划。
得知消息后,他当即下令,再派工匠前往西周国,帮助其加固城墙、修建粮仓——他要让西周国成为秦国插在韩、魏之间的一根“钉子”
,也让其他小国看到依附秦国的好处。
不出公孙衍所料,西周与秦国结盟的消息传到韩国后,韩襄王顿时慌了。
韩国与西周接壤,之前常靠欺压西周获取粮食,如今西周有了秦国撑腰,韩国再想动手,就得掂量掂量秦国的实力。
韩襄王急忙派使者前往咸阳,想要与秦国重修旧好,公孙衍却只淡淡回复:“若韩国真心想与秦国交好,便先归还之前从西周夺走的三座城池——否则,秦国只能认为韩国仍有敌意。”
韩襄王无奈,只好下令归还城池。
消息传开,东周、苴等小国纷纷派使者前往咸阳,希望能与秦国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