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排众议
商鞅回到咸阳,立刻在朝堂上提出了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议案。
话音刚落,老世族代表甘龙就出列反对:“商君此举不妥!
如今国库本就紧张,修渠要耗费大量粮草钱财,还要征调民力,万一耽误了农时,得不偿失啊!”
杜挚紧接着附和:“再者,我大秦历来靠天吃饭,哪有逆势而为的道理?开挖新渠,动土破地,恐触怒神灵,到时候旱情更重,谁来担责?”
朝堂上立刻响起一片议论声。
不少大臣面露犹豫,显然被二人说动了心思。
商鞅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众臣:“甘大人说国库紧张,可若是秋收绝产,百姓无粮,国库还要拿出存粮赈灾,损耗更大。
修渠虽费一时之力,却能保长久丰收,这笔账难道算不清?”
他转向杜挚,语气更沉:“至于触怒神灵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昔年大禹治水,疏堵结合,方解水患,难道也是触怒神灵?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与其坐等天恩,不如主动求变!”
秦孝公坐在王位上,一直沉默地听着。
此时他开口道:“商君所言极是。
秦国要强大,必先让百姓有饭吃,让田地多产粮。
修水利、开荒地之事,朕准了!”
他顿了顿,看向商鞅,“此事就交由商君全权负责,所需粮草、民力,尽由国库调配。”
得到国君的支持,商鞅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从军中抽调了一批懂工程的将士,又在全国寻访有治水经验的匠人。
很快,一个由百余名匠人、数千名民夫组成的修渠队伍就组建完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麻烦很快又找上门来。
负责粮草调配的老世族子弟赵亢,故意拖延放修渠民夫的口粮,还散布谣言说“修渠就是白白送死,朝廷根本不管大家死活”
。
一时间,不少民夫心生疑虑,有人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黑夫就是在这时听说消息的。
他刚挖完一段渠底,满身是泥地坐在田埂上休息,就听见有人说:“听说了吗?咸阳那边粮草被扣了,咱们再干下去也是饿死!”
“是啊,我家婆娘还等着我回去呢,要是真没吃的,不如趁早走。”
黑夫皱起眉头。
这些天他亲眼看见渠水一点点引向田地,虽然只是一小段,却已经让附近的几亩枯苗泛起了绿意。
他实在舍不得放弃,便找到李离:“李大人,那些谣言是真的吗?咱们的粮草真的没了?”
李离也正焦头烂额。
他刚派人去咸阳催粮,回来的人说赵亢借口“国库空虚”
,不肯粮。
“黑夫,你放心,商君绝不会不管咱们。”
李离强作镇定,“我再去一趟咸阳,一定把粮草要回来。”
可没等李离动身,商鞅就亲自来了。
他听说了赵亢的所作所为,当即下令将其拿下,押回咸阳问罪。
在修渠工地前,商鞅站在土台上,对着众民夫高声道:“赵亢克扣粮草,散布谣言,已被严惩!
朝廷承诺的口粮,一日都不会少!”
他让人抬来几车粟米,当场分给民夫。
看着金黄的粟米,民夫们的疑虑顿时消了大半。
商鞅又指着正在修建的水渠:“这条渠修通后,洛水的水就能流到咱们的田地里,不管旱涝,都能保收成。
到时候,大家的田能多收三成粮,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人群中爆出热烈的欢呼声。
黑夫捧着分到的粟米,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看向土台上的商鞅,那人身着黑色朝服,虽然面容冷峻,眼神里却透着让人信服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修渠工程进展得异常顺利。
商鞅还带来了新的修渠法子,让匠人指导民夫用木板加固渠壁,防止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