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禾捧着自己捡的那袋粟子,小心翼翼地倒进仓角,像完成了件大事似的,拍了拍手。
“对了,”
赵满想起周吏说的农桑课,转头对婆娘说,“下个月初一官府办农桑课,教新的织布法,你跟王婶她们一起去报名,学了新法子,咱家的帛能多织几匹。”
赵婆娘眼睛一亮:“真的?那我这就去跟王婶说,省得她忘了。”
说着,就要往外走。
“别急啊,”
赵满拉住她,指了指车辕上的麦种,“先把麦种晾上,别受潮了。
这麦种是新的,明年种下去,收成就靠它了。”
赵婆娘这才想起麦种,连忙找来竹筛,把麦种倒在筛子里,架在院子里的竹竿上。
阳光透过竹筛的缝隙,落在麦种上,把浅褐色的麦粒照得透亮。
赵满靠在门框上,看着院子里忙碌的婆娘和孙子,又望向远处的田野。
田里的麦苗已经冒出了嫩绿的芽,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他仿佛能看见,明年夏天,金黄的麦子在田里翻着浪,秋收时,他家的仓房里堆满了粟子和麦粒,赵禾抱着新磨的麦饼,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这都是商君变法的好啊,”
赵满轻声感叹,语气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商君,咱们哪能有今天的日子。”
风从院外吹进来,带着渭水的湿气和麦苗的清香。
赵满知道,只要好好耕织,明年的日子肯定会比今年更好,他家的爵级能再升一级,田亩能再多几亩,赵禾也能穿上更厚实的衣裳,吃上更香甜的麦饼。
而这一切,都像渭水的流水似的,稳稳地向前,朝着好日子的方向,一直流下去。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