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半年时间,关中地区就推广了五千多套曲辕犁。
次年秋收,关中的粟米亩产较往年提升了三成,多收的粮食装满了各地的常平仓。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大喜,下令赏赐李斯和韩平等工匠,还让李斯将推广曲辕犁的经验整理成册,送到巴蜀、陇西等地区,让更多农户受益。
曲辕犁的成功推广,让秦国尝到了“储粮换技”
的甜头。
李斯趁热打铁,向商鞅提议,与魏国、赵国等东方诸侯国开展类似的合作,用多余的粮食换取他们的先进技术。
商鞅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派使者前往魏国,用八百石粟米换取了魏国的“龙骨水车”
制作工艺。
龙骨水车是一种高效的灌溉工具,能将低处的水引到高处的农田,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区使用。
秦国的工匠在魏国工匠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龙骨水车的制作方法,并在陇西、北地等干旱地区推广。
随后,秦国又用六百石粟米从赵国换取了“三脚耧车”
的制作工艺。
三脚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一次能播三行种子,播种均匀,还能控制播种深度,比人工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
推广后,秦国的播种时间大幅缩短,为后续的田间管理争取了更多时间。
在与东方诸侯国开展“储粮换技”
合作的同时,秦国也没有忘记分享自己的储粮管理经验。
李斯整理了秦国的《仓律》、常平仓管理制度、粮食损耗控制方法等,汇编成《秦仓法》,送给与秦国交好的韩国、魏国等诸侯国。
韩国收到《秦仓法》后,立即按照其中的制度改革本国的粮仓管理。
之前韩国的粮仓经常出现粮食霉变、短缺的问题,实施《秦仓法》后,粮仓的损耗率从原来的三成降到了一成以下,储粮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
韩相申不害特意派使者前往咸阳,向秦国表示感谢,并赠送了一批韩国的丝绸作为回礼。
魏国也借鉴秦国的储粮管理经验,在境内扩建了二十多座常平仓,丰年收购余粮,歉年平价售卖,有效稳定了粮价,缓解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魏王还亲自写信给秦王,希望能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农业、粮食领域的合作。
随着“储粮换技”
合作的不断深入,秦国与东方诸侯国的关系日益密切。
秦国不仅获得了先进的农具制造技术、农田灌溉技术,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通过分享储粮管理经验,赢得了东方诸侯国的信任和好感,强化了邦交关系。
这年冬天,咸阳城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的使者。
宴会上,秦王举起酒樽,目光扫过众使者,语气豪迈:“寡人以为,粟米非独果腹之物,亦能换巧技、结友邦。
今日与诸位盟约,日后若有灾荒,秦国愿以粮食相助;若有先进技术,也盼诸位不吝分享。”
众使者纷纷举杯响应,宴会气氛热烈。
李斯站在角落,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一年前在渭水码头与赵虎的对话,如今看来,那五百石粟米换来的,何止是一套曲辕犁的制作工艺,更是秦国走向强盛的坚实基石。
夜色渐深,宴会仍在继续。
咸阳宫的灯火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秦国与东方诸侯国携手展的未来。
李斯知道,“储粮换技”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不久的将来,秦国必将凭借强大的农业实力和良好的邦交关系,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