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时,两人摇绳,其他人跳,唱着“跳绳绳,跳得高,像只小鸟天上飞”
;傍晚时分,母亲喊孩子回家吃饭,孩子还会唱“再玩会儿,再玩会儿,玩完这局就回家”
,软糯的调子里满是孩子气。
这些童谣不只是孩子们的游戏,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咸阳城的小娃子狗蛋,就是跟着童谣认识了不少事物,“唱‘月亮圆’的时候,我知道了月亮是圆的;唱‘小鸟飞’的时候,我知道了小鸟会飞”
,狗蛋说,他最喜欢的就是童谣,“唱着歌玩,特别开心”
。
秦国的民间歌谣,不只是百姓情感的表达,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各地的歌谣也开始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更丰富的歌谣文化。
关中的农谣传到巴蜀后,巴蜀人结合当地的农耕特点,改编出了“巴山蜀水好地方,种完水稻种高粱”
的歌谣;巴蜀的山歌传到沿海后,渔民们把调子放慢,填上渔事的歌词,成了“山歌调子唱渔事,渔歌也有山韵味”
的新渔谣;沿海的渔谣传到关中后,农人们把海浪的起伏融入农谣,唱出了“麦浪似海浪,丰收似渔获”
的新调子。
这种交融,让秦国的民间歌谣更具生命力。
有一次,关中的农人与巴蜀的樵夫在集市上相遇,农人选了段农谣,樵夫接了段山歌,两人一唱一和,竟格外和谐,引得不少人围观。
后来,有人把这段融合的歌谣记了下来,在各地传唱,成了两地文化交流的见证。
官府也十分重视民间歌谣,不仅没有禁止,反而鼓励百姓传唱。
有时,官员下乡巡查时,还会特意听百姓唱谣,从歌谣里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
有一回,陇西郡的官员下乡,听见农人们唱“天旱无雨禾苗枯,盼着甘霖救庄稼”
,便知道当地缺水,回去后立刻组织修建水渠,解决了灌溉问题。
官员们说,民间歌谣是“百姓的心声”
,听歌谣,就能知道百姓的需求。
不仅如此,官府还组织文人搜集各地的歌谣,整理成册,取名《秦谣集》。
这些文人走遍秦国的山川河流,把听到的歌谣记录下来,有的还会对歌词进行适当的修饰,让歌谣更具文学性,却又不失民间的质朴。
《秦谣集》成书后,在各地流传,不少人都喜欢读,有的还会照着唱,进一步推动了歌谣的传播。
民间歌谣还成了百姓反抗不公的方式。
有一回,某地的官吏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便编了歌谣:“官吏贪,百姓苦,搜刮民财心不堵,盼着清官来做主”
,这歌谣在各地传唱,引起了官府的重视,最终那个官吏被惩处,百姓的冤屈得以伸张。
百姓们说,歌谣虽小,却能“说出咱不敢说的话,办成咱办不成的事”
。
岁月流转,秦国的民间歌谣一直在变,却又一直未变。
变的是歌词里的具体事物,不变的是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从春耕到秋收,从婚嫁到节庆,从孩童的游戏到老人的回忆,民间歌谣始终陪伴着秦国百姓,唱着他们的日子,也唱着秦国的兴衰。
如今,走在秦国的土地上,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市井街巷,总能听见阵阵歌谣。
那歌声或许不悠扬,却充满了生命力;那歌词或许不华丽,却满是真情实感。
它们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把秦国的百姓连在一起,把秦国的文化连在一起,成为秦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许,千百年后,人们再提起秦国,除了统一六国的壮举,除了严明的律法,还会记得,那个时代里,有无数百姓曾唱着歌谣,把日子过成了诗,把岁月织成了歌。
而那些歌谣,也会像秦国的历史一样,永远流传下去,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烟火与温度。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