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日影达到今日最长,便证明我大秦历法无误。”
众人屏息等待,观星台上只剩下漏刻水滴的“滴答”
声。
陈篆手持竹简,每隔一刻钟便记录一次日影长度。
当漏刻显示丑时已到,他突然高声喊道:“日影最长!
比子时测得长三分!”
淳于越快步上前,亲自测量后沉默良久,终于躬身道:“秦历精准,齐人不及。”
秦王政见状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太史局可将浑天仪测算之法编撰成书,分各郡县观星台。
今后各郡需每季度上报星象观测记录,务求历法愈精准。”
待众人散去,张苍独自留在观星台。
陈篆看着他专注调整浑天仪的身影,轻声问道:“先生,为何齐人测得的冬至时刻会有偏差?”
张苍指着仪盘上的黄道轨迹:“齐人只测日影,却未考虑岁差。
星辰运行并非一成不变,每百年冬至点会西移一分。
若只守旧法,误差只会越来越大。”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我大秦要统一天下,历法必先统一。
这观星台,便是为万世基业打下的根基。”
第三章星象预警
入秋后的一场暴雨,让渭水水位暴涨。
观星台的铜漏因湿气太重,刻度开始模糊。
张苍带着工匠们连续忙碌了三日,才将漏刻修复完好。
这天夜里,他正伏案整理各郡上报的星象记录,陈篆突然神色慌张地闯了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生!
荧惑逆行至心宿附近,与古籍中记载的‘荧惑守心’天象一致!”
陈篆手中的竹简因颤抖而出声响。
“荧惑守心”
在古人眼中是大凶之兆,预示着君王有灾或天下大乱。
张苍心中一紧,连忙跟着陈篆登上观星台。
夜空晴朗无云,火星正停留在心宿二旁,暗红色的光芒在众星中格外显眼。
他取出天文古籍,翻到记载“荧惑守心”
的篇章,指尖在竹简上反复摩挲。
“此事需立刻禀报君上。”
张苍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
他知道,秦王政虽不信鬼神之说,但这种关乎天下人心的天象,若不及时应对,很可能引民间恐慌。
入宫的路上,张苍脑海中不断思索应对之策。
他想起去年在陇西郡观测时,当地老农说过的话:“火星逆行时,往往会有异常天气。”
或许可以从实际影响入手,淡化天象的凶兆意味。
秦王政听闻“荧惑守心”
,果然眉头紧锁。
张苍连忙奏道:“君上,臣观此天象,推测未来数月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臣建议即刻下令各郡加固堤坝、修缮粮仓,同时让农官指导百姓提前收割成熟的作物,以应对可能的灾害。”
秦王政沉吟片刻,点头道:“先生所言有理。
与其纠结天象寓意,不如务实应对。
传令下去,各郡太守亲自负责防灾事宜,太史局需密切关注星象变化,及时上报异常。”
随后的一个月,张苍带领太史局官员日夜观测。
他们现除了荧惑逆行,月行轨迹也出现了细微偏差。
根据这些观测数据,张苍预判关中地区可能会有霜冻提前到来。
他立即上书秦王,建议将秋收时间提前十日。
果然,就在秋收结束后的第三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席卷关中。
由于准备充分,秦国的粮食损失远小于往年。
百姓们纷纷称赞历法精准,连之前对“荧惑守心”
心存担忧的人,也渐渐放下了顾虑。
淳于越再次来到观星台时,看着眼前忙碌的太史局官员,由衷感叹:“秦之天文,已非六国所能及。
观星不仅为修订历法,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