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这位客官,我是旁边卖菜的,刚才的话我也听了几句。
老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您要是觉得布不好,不如跟老汉商量着换一匹,或者让他便宜点再卖您一匹细布,砸摊子可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商人斜了陈满一眼:“你算哪根葱?这事跟你没关系,少多管闲事!”
陈满不卑不亢地说:“话不能这么说。
这集市上的买卖,靠的就是诚信。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您今天要是砸了老汉的摊子,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跟您做生意?老汉卖布挣点钱不容易,您要是真觉得布有问题,咱们可以找集市上的管事来评评理,看看这布到底是不是次品。”
周围的人纷纷附和,让商人找管事评理。
商人见众怒难犯,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冷哼一声,对老汉说:“算了,我也不跟你计较,给我换一匹细布,多出来的钱我补给你。”
老汉松了一口气,连忙给商人拿了一匹细布,还多送了他一小块补丁布。
商人付了钱,悻悻地走了。
围观的人散去后,老汉对陈满拱手道谢:“多谢兄弟刚才帮忙,不然我今天可就麻烦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满笑着摆手:“不用谢,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是刚才大家都不管,那商人说不定真的会砸了你的摊子。”
一旁的陈禾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父亲平时挂在嘴边的谚语,竟然能在这种时候派上用场。
他拉了拉陈满的衣角:“爹,你刚才说的那些话,都是以前听爷爷说的吗?”
陈满点头:“是啊,这些话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虽然简单,可都是道理。
就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生意得讲诚信,做人也一样,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不讲道理。”
说话间,有几个妇人来买陈满的蔬菜,陈禾主动上前招呼,还学着父亲的样子,跟她们说:“婶子,这黄瓜刚摘的,新鲜得很,‘吃菜要吃鲜,买货要趁早’,您要是今天不买,明天可能就没这么好的了。”
妇人们被陈禾逗笑了,纷纷挑了好几斤蔬菜。
陈满看着儿子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就像一颗颗种子,已经在儿子的心里了芽。
第三章学堂里的启蒙
夏收过后,陈满送陈禾去了镇上的学堂。
学堂的先生姓孔,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头花白,戴着一副旧眼镜,手里总是拿着一本线装的《论语》。
第一天上课,孔先生没有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而是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为了当官”
,有的说“为了挣钱”
,还有的说“为了让爹娘高兴”
。
陈禾坐在角落里,想起父亲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刚想开口,却被孔先生打断了。
孔先生摆了摆手,示意孩子们安静,然后缓缓说道:“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都不是最根本的。
老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学会做人。
就像咱们秦地的百姓,虽然大多不识字,可他们嘴里常说的谚语,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说着,孔先生在黑板上写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几个字,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陈禾立刻举起手,站起来大声说:“先生,我知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付出了努力,才能有收获。
就像我爹种庄稼,春天的时候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了秋天才能收获粮食。
要是春天不干活,秋天就什么都得不到。”
孔先生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