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地契?反正就是我们的!”
李恩涵皱紧了眉头。
这正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流民没有地契,旗民的地契也大多模糊不清。
“这样吧,”
李恩涵想了想说,“这块地暂时封存,等官府查证清楚了再说。
你们都先回去,不许再闹事!”
虽然双方都不太满意,但在官府的压力下,还是勉强散了。
回去的路上,师爷感慨地说:“大人,你看见了吧?这就是麻烦。
流民说自己是开荒,旗民说自己是圈地,没凭没据的,怎么查?”
李恩涵沉默了。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户籍调查,将会遇到更多的矛盾和纠纷。
第三章调查风波
户籍调查正式开始了。
李恩涵派人到各州县设立户籍局,张贴告示,让流民和旗民前来登记。
一开始,响应的人不多。
流民怕被官府抓壮丁,旗民怕被官府收地。
李恩涵只好又派人下去宣传,说登记户籍是为了给大家地契,以后种地纳粮都有个凭证。
慢慢地,有人开始来登记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天,一个叫王大山的流民找到户籍局,说他开垦的地被旗民占了。
“大人,你可得给我做主啊!”
王大山哭丧着脸,“我在那片山坳里开了十亩地,种了三年庄稼,今年眼看就要丰收了,谁知来了几个旗人,说那地是他们的牧场,把我的庄稼全毁了!”
李恩涵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那地是你开垦的?”
王大山摇摇头:“没有证据,就是邻里都知道。”
李恩涵又问:“那旗民有什么证据?”
王大山说:“他们也没有,就说是老辈传下来的。”
正说着,那几个旗民也来了,为的正是巴图鲁的儿子巴彦。
“大人,这地就是我们的!”
巴彦理直气壮地说,“我爷爷那一辈就在这里放牧,怎么成了他的地了?”
李恩涵皱着眉:“你们有牧场的地契吗?”
巴彦一愣:“牧场要什么地契?我们旗人放牧的地方,就是我们的!”
李恩涵叹了口气。
这样的案子太多了,都是口说无凭。
他只好派人去当地调查,问了几个邻居,都说王大山确实在那里开垦了几年。
但也有旗民作证说,那片山坳以前是他们的牧场。
查来查去,也查不出个所以然。
李恩涵只好把地判给了王大山,但让他给旗民一些补偿。
双方都不太满意,但也只能接受。
这样的案子每天都在生。
流民和旗民为了土地争得头破血流,户籍调查进展缓慢。
李恩涵意识到,光靠传统的调查方法不行,必须引入新的手段。
他想起了在国外留学时学到的地籍测量技术。
“师爷,”
李恩涵说,“你去请几个懂测量的洋人来,我们要给东北的土地做一次详细的测量。”
师爷吃了一惊:“大人,这可要花不少钱啊!
再说,那些旗民和流民能让洋人在他们的地上跑来跑去吗?”
李恩涵坚定地说:“花钱也要办!
这是解决土地纠纷的根本办法。
至于旗民和流民,我会出告示解释的。”
第四章丈量风波
洋人测量师来了,带着先进的测量仪器,在东北的土地上忙碌起来。
一开始,阻力很大。
旗民觉得洋人在他们的“龙兴之地”
上折腾,是对祖宗的不敬。
流民则怕洋人把他们的地量少了。
“洋鬼子安的什么心?”
巴图鲁在旗营里大声嚷嚷,“他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地量给洋人?”
一些激进的旗兵甚至去捣乱,砸坏了测量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