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214集 清朝摊丁入亩与户籍松绑

第214集 清朝摊丁入亩与户籍松绑(1 / 4)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血圣 悍匪重生,我略微出手已无敌 盛唐华章 战骨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尘暮归残楼 清灵爱忘羡 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四合院:重生六零,我打猎致富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与社会转型:从编户齐民到近代身份管理

一、五代十国(7–960年):战乱撕裂下的户籍失序与重建萌芽

唐末藩镇割据瓦解了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户籍体系,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使户籍管理陷入空前混乱。

北方政权如后梁、后晋长期处于军事对峙前沿,「人户逃亡,田畴荒芜」成为常态。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枢密使安重诲奏报:「魏博六州,自兵兴以来,户口减耗三分之二」,而朝廷为维持军费,仍按旧籍征派赋税,导致「丁口虚挂,赋役不均」(《旧五代史·食货志》)。

人口流动与制度冲突表现为双重矛盾:一方面,十国间战争频繁引大规模流民潮,如闽国灭亡时,江浙百姓「南徙岭表者数十万」,逃亡人口的户籍归属成为邻国间赋税纠纷的根源;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内迁,其「部族制」户籍与中原「州县制」并存,如北汉境内的「奚人部落」仍以「帐」为单位登记人口,不服州县赋役,形成「一国两制」的户籍格局(第196、198集)。

至后周世宗时期,随着淮南、关中经济复苏,局部户籍重建开始启动。

显德五年(958年),世宗下诏「均定田赋」,令各州县「检括人户,造籍账以闻」,将隐匿的「客户」(佃农)编入版籍,按田亩征收夏秋两税。

这一举措为北宋「主户—客户」制度奠定基础,也预示着户籍管理从「管人」向「管税」的职能转变(第199–200集)。

二、宋朝(960–1279年):户籍体系的多元重构与功能分化

北宋建立后,以「版籍」制度重建户籍秩序:按土地占有情况将人户分为「主户」(拥有田产)与「客户」(无地佃农),主户需承担赋税与徭役,客户则「附籍纳租」。

至宋神宗时期,主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60,客户占40,这种划分打破了唐朝「良贱分明」的户籍等级,适应了租佃经济的展(第201集)。

城市户籍的突破性变革随着商品经济兴起而出现。

宋朝废除唐朝的坊市制度,推行「厢坊制」,将汴京、临安等大城市的居民按街区编为「坊郭户」,单独造册。

官府按资产将坊郭户分为「十等」,其中上五等户需缴纳商税、房产税,下五等户可免役。

至北宋中期,汴京坊郭户已达26万户,占城市总人口的80,这种按经济实力划分的户籍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从「政治中心」向「商业社会」的转型(第202集)。

王安石变法将户籍制度推向改革深水区。

「青苗法」要求按户籍人丁与资产放贷,地方官为多获朝廷奖励,普遍虚报人户资产,如京东路某县将「下户」伪报为「中户」,导致「丁产簿籍,皆为虚文」(《宋史·食货志》)。

而「保甲法」则将户籍军事化,乡村每十户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五百户为一「都保」,户籍册中需登记每户丁壮的姓名、年龄、武艺情况,平时维持治安,战时征为乡兵,使户籍成为基层军事控制的工具(第203–204集)。

与北宋对峙的辽、金、西夏政权形成户籍制度的「多元实验」:辽朝以「南北面官」分治,北面官管理契丹「部族户」,按「石烈—弥里」编制;南面官管理汉地「州县户」,沿用唐朝均田制户籍。

金朝「猛安谋克」制度更将女真军事组织与汉地户籍强行融合,每「猛安」(千夫长)统辖约3000户,其中既包括女真「军户」,也包括被编户的汉民「民户」,两者赋役义务迥异,引中原百姓强烈反抗(第205集)。

南宋时期,随着「靖康之变」后北方流民南迁,朝廷设立「临时户籍」允许流民在定居地附籍,而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出现专门登记海商的「商籍」,开中国商业户籍之先河(第206–207集)。

三、元朝(1271–1368年):民族分治下的户籍割裂与边疆挑战

元朝建立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我们[暗恋] 看见弹幕后,绿茶小姐又在装柔弱 听说杀人如麻的权臣暗恋我 雷神大洪 体育及其生存 结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汉就多胎 惠妃不想养崽(清穿) 渣男搞大替身肚子,我转身高嫁京圈太子 我可不是东京文豪 上错婚车,错娶千亿女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