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197集 十国间人口流动与户籍冲突

第197集 十国间人口流动与户籍冲突(1 / 7)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喝醉后被白梦妍捡回家 血圣 悍匪重生,我略微出手已无敌 盛唐华章 战骨 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尘暮归残楼 清灵爱忘羡 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四合院:重生六零,我打猎致富

十国时期人口流动与户籍政策冲突研究:基于政权博弈与社会变迁的视角

一、分裂格局下的人口流动:十国时期的社会图景

公元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至979年北宋灭北汉,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在这七十余年间,中原地区五代更迭频仍,战乱不休,而南方先后出现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前蜀、后蜀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0t;十国&0t;。

这种政权并立的格局,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浪潮,其复杂性与深刻性远汉唐。

(一)人口流动的动因与流向

十国时期的人口流动呈现出多维度驱动特征。

军事冲突是最直接的动因,后梁与河东李克用集团的持续战争,使中原百姓&0t;骨肉流离,田园荒弃&0t;(《旧五代史·食货志》),仅后梁开平二年(8年)至乾化三年(913年),魏博、镇州等地就有&0t;十余万户&0t;南逃至江淮(《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后唐灭后梁时,洛阳周边&0t;士民窜避,荆棘满城&0t;(《新五代史·唐本纪》),大量人口涌入相对安定的南方政权。

经济差异构成深层驱动力。

吴越&0t;修水利,筑海塘,境内无饥馑&0t;(《吴越备史》),南唐&0t;比年丰稔,兵食有余&0t;(《钓矶立谈》),而中原地区&0t;连岁旱蝗,菽粟腾贵,人多流散&0t;(《旧五代史·晋书》)。

这种经济差距促使北方人口向南方进行结构性迁移,据学者估算,五代时期北方人口南迁规模约占总人口的15-20,其中十国政权吸纳了主要移民群体。

政治庇护需求亦不可忽视。

各政权为增强实力,普遍采取招徕人口的政策,南唐烈祖李昪&0t;宽仁为政,招徕流散,赐复三年&0t;(《江南野史》),吴越钱镠&0t;下令军中,所至不得掳掠,故士民多来归附&0t;(《十国春秋·吴越世家》)。

这种政策吸引了大量逃避赋役或政治迫害的人口,形成&0t;四方之士多往依之&0t;的局面(《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从流动方向看,呈现出三大主线:一是自中原向江淮、江南流动,这是最主要的流向,后梁、后晋时期的移民多涌入吴及南唐;二是自荆襄向巴蜀流动,前蜀、后蜀据有天府之国,成为荆南、湖南流民的避难所;三是自闽、粤向岭南沿海流动,南汉政权通过控制港口贸易吸引海外流民与本土越族融合。

这种流动格局重塑了中国南方的人口分布,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与特征

十国时期的流动人口呈现出复杂的社会分层。

上层士大夫群体构成流动的精英层,后唐灭亡时,&0t;衣冠之士多避乱江南&0t;(《南唐书·烈祖本纪》),韩熙载、潘佑等北方士人南渡成为南唐重臣。

中层包括手工业者与商人,吴越杭州、南唐金陵聚集了大量北方工匠,《吴越备史》记载钱镠&0t;招纳贤士,又得越中工匠,乃大治宫室&0t;。

底层则是大量农民与流民,他们构成流动人口的主体,如后晋天福年间,&0t;河朔流民多寓江淮间&0t;(《资治通鉴·后晋纪二》),成为南方政权的劳动力储备。

流动方式上分为自性流动与强制性迁移。

自性流动多因经济或政治因素驱动,如闽国后期&0t;政荒民散&0t;,百姓&0t;多亡入南唐&0t;(《十国春秋·闽世家》)。

强制性迁移则由政权主导,后梁朱温曾&0t;徙魏博军士家属数万户于洛&0t;(《旧五代史·梁太祖纪》),南唐灭闽后&0t;徙其宗室及士民于金陵&0t;(《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这种强制性迁移往往引社会动荡,如后蜀孟知祥徙梓州民入成都,导致&0t;百姓怨嗟&0t;(《蜀祷杌》)。<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结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汉就多胎 八零重生:我养废了白眼狼们 不撩禁欲哥哥后,她被疯吻囚宠 上错婚车,错娶千亿女总裁 看见弹幕后,绿茶小姐又在装柔弱 听说杀人如麻的权臣暗恋我 体育及其生存 出口成真!对照综艺女配发疯爆红 惠妃不想养崽(清穿) 我们[暗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