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户籍乱象:战火焚卷下的人口失控与制度崩解
一、残唐余烬:户籍体系的崩塌前夜
天佑四年(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这场延续近三百年的李唐王朝覆灭,不仅意味着政治版图的碎裂,更将一套维系帝国运转的户籍制度彻底推入深渊。
自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已使唐朝户籍管理名存实亡——河朔三镇自行造籍,江淮藩镇截留赋税,中央掌握的户籍人口从天宝年间的近九百万户锐减至元和年间的不足三百万户。
黄巢起义(875-884年)更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原,起义军“所过州县,百姓净尽、赤地千里”
,长安、洛阳等户籍档案中心在战火中化为焦土,史馆珍藏的《开元户籍》《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或遭焚毁,或散佚民间。
当朱温称帝时,华北平原已是“白骨蔽野,荆棘丛生,居民不满百户”
的惨状。
唐朝赖以维持的“均田制-租庸调制-户籍制”
三位一体体系,早在藩镇混战中瓦解:均田制因土地兼并名存实亡,租庸调制被“两税法”
取代却因户籍混乱难以施行,而户籍制度本身,已随百姓流离失所沦为一纸空文。
后梁建立之初,曾试图“括检天下户口”
,但面对“州郡自擅,权臣跋扈”
的局面,连都汴梁的户籍都难以厘清,更遑论控制河南、河北的藩镇辖地。
这种制度真空,为五代十国近六十年的户籍乱象埋下伏笔。
二、政权更迭中的户籍失序:五代篇
(1)后梁:军事优先下的户籍虚设
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起家,其政权本质是军事集团的扩张产物。
为维持对河东李克用的战争,后梁将户籍管理完全服务于军事需求:下令“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点为兵”
,强行将民户按“丁壮”
“老弱”
分类,甚至出现“毁家以奉军”
的酷政。
乾化二年(912年),朱温为进攻幽州刘守光,“括马及甲士,凡七户出一兵”
,这种以户籍为工具的强制征兵,导致中原地区“丁壮亡散,田畴荒芜”
。
更致命的是,后梁未设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户籍档案由节度使府的“户曹参军”
兼管,而这些军吏多以“括财”
为能事,对人口登记敷衍了事,时人记载“梁氏之户籍,皆虚张其数,以邀赏罚”
。
(2)后唐:沙陀政权的汉化尝试与失败
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试图恢复唐朝户籍制度。
他下诏“复唐旧制,令诸州府造户籍,委户部详定”
,并任命唐代旧臣豆卢革为户部尚书,主持户籍重建。
豆卢革参照唐《开元令》,制定“计丁征赋”
之法,要求“每丁岁输绢二匹,绵三两”
,但沙陀贵族对汉制的抵触使其难以推行。
天成二年(927年),枢密使安重诲以“边军缺饷”
为由,绕过户部直接下令“诸州括民财以赡军”
,将已登记的户籍数据弃之不顾,导致“民不堪命,号哭于路”
。
更讽刺的是,后唐为安置归附的契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设立“蕃汉杂户”
户籍,却因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户籍反而成为叛乱的导火索。
(3)后晋:石敬瑭割地后的户籍割裂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为称帝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王朝次失去北方屏障。
燕云地区本是唐朝户籍管理最完善的区域之一,契丹接管后,将汉民户籍并入“头下军州”
制度,与契丹部落户籍并行,形成“一国两制”
的户籍体系。
而中原地区,后晋为讨好契丹,每年输送“岁币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