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敛财富、欺压百姓,甚至僭用天子之礼。这种 “无德之礼”,只是表面的形式主义,不仅无法赢得百姓的尊重,反而暴露了其虚伪的本质,加剧了社会矛盾。
再如,卫国的卫灵公在接待外国使者时,严格遵循 “宾礼” 的规范,陈设豪华的仪仗、举办盛大的宴会,却在国内推行苛政,不顾百姓死活。这种 “无德之礼”,只是对外的 “面子工程”,无法掩盖其内在的道德缺失,最终导致卫国国力衰退、民心涣散。
孔子深刻批判这种 “无德之礼”,认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他看来,“礼” 的本质是 “仁” 的外在体现,若缺乏 “仁” 的品德,即使严格遵循 “礼” 的形式,也只是空洞的表演,无法真正实现 “礼” 的价值。因此,孔子强调 “礼” 与 “德” 的结合,主张通过涵养 “仁” 的品德,让 “礼” 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非刻意的形式模仿。
(二)“礼” 滋养 “德”:规范中涵养道德自觉
“礼” 虽需 “德” 的支撑,却也能反过来滋养 “德” 的成长。通过践行 “礼” 的规范,人们能够在日常言行中逐渐培养道德意识,形成道德自觉,让 “德” 从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
首先,“礼” 的规范为 “德” 的培养提供了具体路径。“德” 的理念往往较为抽象,而 “礼” 的规范则具体明确,如 “孝礼” 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具体行为(赡养、恭敬、问候等),“友礼” 明确了朋友之间的相处准则(诚信、互助、尊重等)。通过践行这些具体的 “礼”,人们能够在实践中逐渐理解 “孝”“友” 等品德的内涵,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例如,一个人通过长期践行 “孝礼”,定期探望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会逐渐形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孝” 的品德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强化。
其次,“礼” 的约束帮助人们克制私欲,培养道德自律。“礼” 的规范本质上是对个人私欲的合理约束,如 “礼” 规定 “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贪婪、不自私。通过遵循 “礼” 的约束,人们能够逐渐学会克制自己的私欲,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形成道德自律。例如,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通过 “礼” 的约束提醒自己 “见利思义”,拒绝不正当利益,长期坚持便会形成 “义” 的品德,实现道德自律。
最后,“礼” 的践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培养 “仁” 的品德。“礼” 的规范明确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边界与尊重方式,通过践行 “礼”,人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进而涵养 “仁” 的品德。例如,一个人通过践行 “宾礼”,尊重他人的身份与需求,热情接待他人,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关爱之情,“仁” 的品德也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
(三)“德” 支撑 “礼”:内心坚守让 “礼” 行稳致远
“德” 不仅是 “礼” 的内核,更是 “礼” 长期践行的支撑。只有具备 “德” 的品德,人们才能在缺乏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坚守 “礼” 的规范,让 “礼” 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而非被迫的形式服从。
首先,“德” 的信念让 “礼” 的践行更具稳定性。若仅靠外在监督践行 “礼”,一旦监督消失,“礼” 的行为便可能中断;而若以 “德” 的信念为支撑,人们会将 “礼” 视为内在的道德需求,即使缺乏外在监督,也会自觉践行 “礼” 的规范。例如,一个具备 “诚信” 品德的人,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会遵循 “礼” 的规范,诚实守信地对待他人,因为 “诚信” 已成为其内在的道德信念,“礼” 的践行也因此具备了稳定性。
其次,“德” 的境界让 “礼” 的践行更具深度。“礼” 的规范虽有明确标准,但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对 “礼” 的理解与践行深度不同。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