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以求之” 不仅体现为勤奋,更注重方法的得当,包括 “学思结合” 与 “学行结合” 两个方面。《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他在研究《周易》的 “困卦” 时,不仅诵读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的卦辞,更结合自己在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的经历,思考困境中坚守道义的意义,最终领悟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的道理。这种将书本知识与人生经验相结合的思考,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智慧的生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 “习”,不仅是复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孔子学礼之后,“入太庙每事问”,通过参与祭祀典礼来实践礼仪知识;学乐之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时,若对方唱得好,必定请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唱,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他教导弟子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如果熟读《诗经》却不能用于政务和外交,再多的知识也无用,这种 “学行结合” 的方法,使 “敏以求之” 避免了沦为书呆子的危险。
“敏以求之” 的动力,源于 “任重道远” 的使命感。《论语?泰伯》中,曾子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种使命感同样体现在孔子身上,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鲁定公十四年,因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而 “三日不朝”,孔子意识到在鲁国推行礼乐的希望渺茫,便毅然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途中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多次遭遇危险,却始终 “讲诵弦歌不衰”。在陈国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愤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然后继续为弟子讲学,将困境转化为教学机会。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是 “敏” 的最高体现 —— 不因环境艰苦而放弃求知,不因道路坎坷而改变初衷。
对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懒惰,更能凸显 “敏以求之” 的价值。孔子斥责那些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的人,认为他们浪费生命,如同《荀子?劝学》中所说的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因浮躁而一事无成。而孔子 “敏以求之”,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求知与传承中,使生命在知识的传递中获得永恒。《礼记?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种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困惑的过程,正是 “敏以求之” 的生动写照。
四、孔子的求知之路:从少年到晚年的践行
孔子少年时的求知,带着底层生活的坚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年轻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管理仓库时,他 “料量平”,计算粮食出入准确无误;管理牲畜时,他 “畜蕃息”,使牛羊繁殖兴旺。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态度,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每当鲁国举行祭祀典礼,他总是想方设法参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对礼器的摆放、乐舞的编排、祝词的内容都详细询问,即使遭到他人嘲笑也毫不在意。这种在卑微处境中依然保持求知渴望的精神,为他 “敏以求之” 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的周游求学,拓宽了孔子的知识边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年轻时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礼学。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对周礼有着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