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内圣外王” 的实践,是 “道” 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既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齐之务实),“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又编订《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鲁之礼乐),《四库全书》收书 3461 种, 卷,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形成 “康乾盛世”,虽后期闭关锁国,偏离 “道” 的开放内涵,却仍是传统社会 “道” 之实践的高峰。
六、现代启示:从齐鲁之变看当代 “道” 之构建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现代社会如同当年的齐国,重视科技、经济(功利务实),却需加强文化、道德建设(礼乐教化);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同当年的鲁国,需避免僵化,与时俱进(革新至道)。
在经济领域,“齐变至鲁” 意味着发展不能只追求 Gdp,需兼顾社会公平与道德建设。如浙江的 “千万工程”,2003 年启动以来,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齐),“实现村村通公路、通水电、通网络”,又传承乡村文化(鲁),“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传统技艺”,使 “绿水青山” 变成 “金山银山”,农民人均收入从 2003 年的 5431 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元,同时 “乡风文明” 蔚然成风,“好人榜”“乡贤参事会” 遍布乡村,接近 “道” 的境界。
在政治领域,“鲁变至道” 要求制度建设需注入 “仁” 的内核。“服务型政府” 的构建,既要提高行政效率(齐),又要 “以人民为中心”(鲁),如 “最多跑一次” 改革(务实),浙江自 2016 年推行以来,“80% 以上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平均减少 60% 以上”,与 “精准扶贫”(仁政)结合,“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正是 “道” 的实践。
在文化领域,需平衡传承与创新。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像鲁国那样固守形式,也不能像齐国那样全盘功利化,而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故宫博物院,既保护文物(鲁之坚守),“修缮太和殿、养心殿等古建筑,修复《千里江山图》等文物”,又推出 “文创产品”“数字故宫”(齐之创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 15 亿元,‘数字故宫’网站访问量超 10 亿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接近 “道” 的生命力。
在教育领域,“齐变至鲁” 要求培养 “德才兼备” 的人才。既教授知识技能(齐),“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又培育核心价值观(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鲁变至道” 则需打破应试教育的僵化(如鲁国礼制),实现 “立德树人”(道)。如清华大学的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追求。
在国际关系中,“齐变至鲁” 意味着国家发展不能只靠军事实力,需加强文化软实力;“鲁变至道” 则要求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追求 “天下为公” 的大同之道。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既尊重各国发展道路(齐之包容),“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又倡导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鲁之礼乐),正是 “道” 在当代国际社会的体现。中国援建的 “一带一路” 项目,“已为沿线国家创造 42 万个工作岗位,拉动近万亿美元经济增长”,展现了 “道” 的实践性。
七、臻于大道:变革永无止境的追寻
孔子的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并非终点,而是起点 ——“道” 是永恒的理想,变革是不断接近 “道” 的过程。齐国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