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师苏格拉底,一生都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追问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尽管他的行为触怒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被判处死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探寻。在饮下毒酒前,他依然平静地与弟子们讨论哲学问题,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真理的忠诚,正如孔子所言,若能领悟真理,即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
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都强调对神圣真理的追寻和信仰。基督教徒通过虔诚的祈祷和修行,追求与上帝的合一;伊斯兰教徒遵循《古兰经》的教诲,追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佛教徒通过修行,达到涅盘解脱的境界。这些宗教信仰虽然形式各异,但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性精神价值的追求,都可以看作是 “闻道” 精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现。中世纪的欧洲,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义,不远万里前往陌生的国度,他们面临着疾病、战争和当地人的误解,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依然坚定不移。如方济各会的传教士们,他们以谦卑的姿态融入当地生活,帮助穷人,传播爱与和平的理念,正是为了追寻心中的 “道” 。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日益频繁。“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代表的精神追求,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通过文明对话,我们可以汲取其他文明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发展我们对 “道” 的理解,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例如,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文化成果,同时也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这种交流与合作正是基于对不同文明中 “道” 的尊重和探索,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七、科技浪潮下的 “闻道” 新解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为 “朝闻道,夕死可矣” 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为我们追寻 “道” 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探索宇宙的奥秘,思考生命的起源和意义;借助显微镜,我们能够深入微观世界,了解生物的构成和运行规律。科学家们为了揭示自然的真理,日夜钻研,不断进行实验和探索。屠呦呦团队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籍,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最终从青蒿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他们的探索过程,正是对 “闻道” 精神的现代诠释。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困惑,需要我们以 “闻道” 的精神去思考和应对。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意识、是否应该拥有权利等伦理问题;基因编辑技术则涉及到人类基因的改造和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伦理问题。面对这些挑战,科技工作者和哲学家们开始深入思考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边界,探讨如何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坚守人类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这就需要我们以 “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精神,去探寻科技与人文、道德的和谐统一之道,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八、平凡人生中的 “闻道” 实践
“朝闻道,夕死可矣” 并非只是伟人和圣贤的专利,在平凡人的生活中,同样可以演绎出精彩的 “闻道” 故事。在我们身边,有无数普通劳动者,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张桂梅校长扎根贫困山区,几十年如一日,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她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懈奋斗。她曾说:“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张桂梅在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她所追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