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告…告…证据…藏…”
“…藏…烟盒…不…痰…血…一起…封…进…墩子…”
“…灰…烬…里…有…钥…匙…”
“…女…儿…萍…法…成了…光…”
最后几个字,“光”
字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力竭而止,被一大片干涸的污渍彻底覆盖。
洪学友的呼吸停滞了。
他仿佛看到三十七年前那个雨夜,重伤咳血的郑国强,蜷缩在桥墩冰冷的阴影里,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在随身携带的工程日志上,留下这指向滔天罪恶、指向一线生机、也指向遥远未来的、染血的密码!
他藏匿的不只是芯片,更是这用血写就的、最初的控诉与托付!
这笔记本,连同他记录的罪恶(周正、王铁柱、凤凰标记),连同他藏匿证据的方法(痰血封入桥墩),连同他对女儿和未来的最后信念(灰烬钥匙,法成光)…一起,被他封存在这最私密的抽屉深处,如同封存了一个时代的火种!
洪学友的手指因用力而白。
他放下笔记本,拿起下面那个朴素的硬皮文件袋。
袋子没有封口。
他抽出了里面的东西。
不是文件。
是厚厚一叠手稿。
纸张已经有些黄,但上面的字迹清秀而有力,是雅萍的笔迹!
标题赫然写着:《论后灾难时代全球法理秩序重构框架-基于“凤凰”
危机伦理与技术反制的初步研究》。
洪学友的心脏如同被重锤击中!
他猛地翻动稿纸。
这不是最终的“灰烬”
协议冰冷条文!
这是雅萍在事件生前、甚至可能是很早之前,基于她作为法律与科技伦理学者的专业素养,独立进行的学术研究手稿!
稿纸边缘,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思考、推演、质疑和修订。
其中一页,被红笔重重圈出,旁边是她力透纸背的批注:
“核心悖论:以绝对力量(如‘凤凰’模式或拟似‘级法典’)终结混乱,是否必然催生新的、更隐蔽的专制?重建的基石,应是限制权力本身的力量(如穿透性监管框架),而非创造新的神只!
警惕工具反噬!
秩序的光,应生于对无序废墟的理性共识,而非恐惧或强权!”
手稿的最后一页,没有写完。
只有一行字,墨迹似乎比其他地方更深,仿佛书写时带着某种强烈的预感或决绝:
“…若基石需以血与灰烬浇铸,愿其光,终能照亮后来者自行前行的路,而非成为永恒的碑…”
洪学友的手剧烈地颤抖起来,稿纸簌簌作响。
原来如此!
原来“灰烬”
协议中那冰冷而坚实的秩序框架,并非凭空诞生!
它脱胎于女儿雅萍早已开始的、深邃而充满警醒的学术思考!
她早已预见了他焚毁协议时内心的恐惧!
她留下的,从来不是支配世界的权杖,而是一份充满警示与指引的蓝图!
一份需要后来者用智慧、勇气和永不松懈的警惕去实践、去完善的…!
他抬起头,目光穿过百叶窗的缝隙,望向窗外。
清源大桥巨大的身影在朝阳下熠熠生辉,车流不息。
海州市在晨光中苏醒,充满了平凡的喧嚣与生机。
办公室的门,再次被轻轻敲响。
是陈默,他手里拿着另一份需要签字的常规文件,脸上带着新一天工作的认真。
洪学友深吸一口气,将雅萍那份染着思想光芒的手稿,轻轻放回硬皮文件袋,连同郑国强那本染血的工程日志一起,重新放回抽屉最深处。
他合上抽屉,转动钥匙上锁。
然后,他拿起笔,看向陈默递过来的文件,声音恢复了日常的沉稳,却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源自灰烬深处的重量:
“放这儿吧。
另外,通知国际司法协调处,关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