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笔记本,海风带着潮湿的凉意从窗户缝隙钻进来。她回想着白天的所见所感:林大川和渔民们那被海风与烈日雕刻出的粗糙面庞,他们谈起海鸭蛋时眼中闪烁的光;赤脚踩在滩涂上那新奇而实在的触感;红树林在潮水中静默坚守的姿态;还有那枚蛋黄流油时,带给水淼的、与文学记忆重叠的惊艳滋味……这一切,都远比任何空洞的赞美和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更像是在履行一个发现者、一个记录者的使命。她要写的,不只是海鸭蛋的“好”,更是这“好”背后,那片独特的红树林生态,那些赶海人的辛劳,以及这枚“金蛋蛋”所能点燃的、对于更好生活的希望。
《红树林畔的海鸭蛋》一文如期发表。水淼在文中,不仅用准确的数据和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海鸭蛋的特色和价值,更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红树林的壮美、海鸭的悠然、养鸭人的质朴,以及那枚蛋黄流油瞬间带给人的视觉与味觉的双重震撼。
水淼甚至巧妙地引用了自已对高邮咸鸭蛋的文字记忆,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风味对话,赋予了红礁海鸭蛋一种文化的韵味与亲切感。
这个年代,拥有看报纸看文章习惯的差不多都是在机关单位任职的。自然,最先看到水淼文章的也是这群人。怕是水淼自已都想不到自已的文章会被哪些人看到。
文章引发的第一波巨浪,来自于体制内的强力回应。省商业厅的介入,并非仅仅是一纸公文式的例行公事。他们甚至派出了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红礁公社的滩涂、养殖场和社员家中,实地核实情况,评估潜力。
当然这也是适逢其会了,省商业厅正巧组织全省外贸产品调研,之前的风干鹅正是通过水淼的文章被他们列入名单了。自然,在省报上看到水淼的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会置之不理。
林大川看着官方的人来,看着官方的人走,等消息等得望眼欲穿,终于等到了确定消息,红礁公社的海鸭蛋、风干海货等特产正式被列为省级外贸产品。
外贸渠道的打通,不仅仅是“卖出去”,而是“卖上好价钱”的质变。外贸资质的公司看中这里海产品独特的自然风味和文章带来的“故事附加值”。红礁公社的产品,不再仅仅是土特产,而是被塑造为带有地域文化印记的“精品”,开始进入外汇商店,甚至远销海外。
当林大川再次来到县里,送上那面“妙笔生花,造福乡梓”的旗帜和一筐精心挑选的海鸭蛋时,他黝黑的脸上绽放着前所未有的光彩,那双常年与风浪打交道的大手,紧紧握着水淼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谢谢!谢谢水作家!您是我们红礁公社的恩人……”一遍遍说着谢谢,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
水淼看着那面朴实无华的旗帜,听着同事们由衷的赞叹,心中涌起的暖流与成就感,无比踏实、厚重。她清晰地感受到,手中的这支笔,真正地扎根到了泥土与滩涂之中,从书写个人情怀的“金笔”,蜕变成了连接希望与现实的“桥梁”。她的创作,也因此被注入了更磅礴的生命力——那是一种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的,为人民服务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