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跟人互惠互利吗?
如果不能,礼最好别收。
“你也说了,你娘亲什么都会,那便多跟你娘亲学习。”
刘彻感受到刘允的郁闷,钱不好赚,尤其赚到了钱现都不够还债,实在让人心塞。
刘彻总算收敛笑意。
第二日,刘彻下诏许刘允入尚书省听政。
嘶,多少人想到刘据。
早些年刘徽也提议刘据跟在刘彻身边听政,那会儿多少人对刘据寄以厚望,以为刘据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汉最有权势的太子。
结果,突然间刘彻不让刘据参与朝政,连听政的资格都被剥夺,直接把人放到工部去。
每每想起此事,多少人想跟刘彻论论。
无奈刘彻听不进劝,饶是刘徽为了此事都没少跟刘彻进言,提醒刘彻不要忘记刘据是太子,当太子却不尽太子的职责,如何让天下人信服?
刘彻难不成以为刘据没有政绩,没有功劳,能够让人信服?
对,刘据太子的位置是稳了不假。
但那不是因为刘据本身。
皇后的母亲,大将军的舅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的表哥,尚书令的一母同胞的姐姐。
这一切都是外力,是别人的,不是刘据自己得到的,拥有的。
当这一切的外力如果生了变化,试问刘据的太子之位还能稳吗?
很多人都明白那么一个道理,巴不得刘据能够做出一些成绩。
刘据如果能够治理好天下,对于天下人而言都是宽慰。
无奈刘彻连那么一个机会都不给啊。
反观对刘徽。
哪怕近些年刘彻是在有意的压制刘徽的。
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事,刘彻都不会让刘徽行使尚书令的职责。
如同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他们的存在是大汉的定海神针。
但刘彻断不可能纵容权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偏刘徽能干,刘彻是不想再用刘徽不假,有些事站在利于大汉的立场考虑,又必须要让刘徽去做。
换成别的人,未必不会借机为自己谋划!
如果派出去的人无法做到刘彻要求,那还需要派人出去吗?
于刘彻而言,刘徽很好用,且她姓刘,是他的女儿。
女子之身是利也是弊,比起担心刘据有了过高的威望,太多的权势,未必不会一不作二不休,刘徽因为是女子,拥有再多的权势,在刘彻看来都只能依附于他,将来也只能依附于刘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