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扫过刘徽狡黠的面容,终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有刘徽在,霍去病想闹腾,她拦得住。
卫青自明了,他还是以战事为重。
毕竟,倘若郑家的事由他出面解决,很容易落人口舌,授人于柄。
所谓郑家,要从卫青的身世开始说起。
卫青本不姓卫,和卫子夫,卫少儿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姐弟。
卫青生父郑季本为河东平阳人,在县中任吏职。
郑季的父亲官至汉中大夫,郑季在平阳侯曹寿家供职时,与卫媪私通,生下了第三子卫青。
早年卫青由郑家抚养,毕竟卫家人都是奴仆,在卫家人眼里,年幼的卫青能够跟随在郑季身边,会比跟在他们身边要好得多。
可是,郑家上下都不喜欢卫青,一味只让卫青牧羊,甚至对卫青多有打骂。
卫青不堪受辱,自郑家逃出,行至平阳侯府。
平阳长公主做主将他收下,从此为平阳侯府上骑奴。
不仅如此,卫青自那以后冒姓卫,和郑家再无干系。
在郑家人看来,卫青不为他们所喜,不愿意姓郑,甚好。
卫青不愿意为郑家人,而要姓卫,成为奴仆,在郑家人看来,卫青怕是疯了。
一日为奴仆,终身为奴仆。
卫青当年离开郑家,郑家都当没有他这个人。
为奴为仆都是卫青选择,郑家人巴不得卫青一辈子都在平阳侯府为奴。
谁料峰回路转,卫青从一个骑奴一跃成为出击匈奴得胜而归的英雄。
甚至甚得皇帝倚重!
郑家人瞧着卫青平步青云,越受到器重,如何能不生出别样心思。
尤其在刘徽将盐、炭、糖之类的东西弄出来之后。
世族都趋之若鹜的东西,又怎么能不让郑家人心动。
何况,不仅是他们本身,外人对郑家一再劝说,直言刘徽对卫青这个舅舅颇是敬重,有时候卫青的一句话,胜过外人的千言万语。
盐之类的事,如果他们郑家也可以分一杯羹……
利之一字,引得无数人心动。
刘徽在卫青临走前提了一句,便让人往卫青府上问上一句。
“公主,关内侯府上的那一位盖征先生想见一见公主。”
前去打听消息的程远回来将关内侯府上的事同刘徽提上一嘴。
盖征之名,刘徽有印象,当即想起这个人跟着陈掌出门采办草药,甚至推广草药一事。
“我去趟关内侯府。”
本来以为打听一下就能弄清楚的事,盖征还要请见刘徽,刘徽当下决定去一趟关内侯府。
在一旁看书的霍去病在此时放下书本道:“我陪你一起。”
“行。”
刘徽答应爽快。
有何不可的。
好些事如果她不适合做,就让霍去病去好了。
刘徽和霍去病一道出宫,去的关内侯府。
“怎么?我们可是郑家人。
难道关内侯没有告诉你们,我们郑家和他的关系?”
有句话说得好,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刘徽思量,郑家人不像是没脸没皮的主儿,干不出极其不要脸的事吧。
显然,郑家是不会。
可郑家人手下养的人不一样。
别对世族大家有太多的滤镜。
毕竟门客三千,鸡鸣狗盗之辈都有,何况趾高气昂,仗势欺人的小人。
刘徽转头瞥过霍去病,霍去病眼中寒光乍现,冷声道:“敢到关内侯府闹事,打。”
随霍去病一声令下,本来关内侯府上不敢动的人,当下出手,往那堵在门口闹事的人身上招呼。
“打得差不多把人捆起来。
啊,顺便问问京兆府,没有看见有人在关内侯府门前闹事吗?巡逻的人都是干什么用的?若是连关内侯府有人闹事都没有人管,长安治安是不是成了笑话?”
刘徽在一旁补充上一句,是毫不掩饰的质问。
提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