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暗流涌动。
关于白马将军林昭“自愿”献身以息拓跋哲怒火的消息,如同夏夜栀子花的香气,乘着微凉的晚风,悄无声息地蔓延至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很快,连市井街头的说书人都得了新本子。
醒木一拍,便唾沫横飞地将一场冷酷的政治舍弃,改头换面,讲成了一曲慷慨悲壮的英雄传奇。
“话说各位客官!今日要表一位了不得的英雄!谁?正是那白马银枪的林昭,林将军!”
“咱们这位白马将军林昭,那可不是一般的豪杰!他见拓跋哲那厮要屠城,把百姓当作案板上的鱼肉,林将军把心一横——罢了!我林昭今日,便用这项上人头,换你全城父老一条生路!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节?”
真相,在权力的笔墨下,从来都是可以篡改的剧本。
于是,一套精心编织的说辞便应运而生。
白马将军必须是“深明大义”的,必须是“主动请缨”的。
唯有如此,才能保住朝廷的脸面,才不至于让前线将士寒了心。
……
与此同时,陈杨舟率领五千铁骑,一路疾驰,终于抵达了预先设定好的设伏地点——那座以满城梨花闻名于大夏王朝的边城,梨花城。
可眼前的景象,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
昔日还算繁华的边城,如今却是一片萧索的景象。
城门虽未紧闭,但进出之人寥寥无几,且大多是面色仓惶向外逃难的百姓。
街道两旁的店铺十有八九都上了门板,只有几个实在走不动的老弱病残,孤零零地蜷缩在屋檐下,眼神空洞地望着这支突然出现的军队。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恐慌。
拓跋哲屠尽雄关,并且公然扬言要继续南下屠城的消息,早已如同瘟疫一般,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
而下一个目标,正是这座梨花城。
在死亡的阴影笼罩下,但凡有点能力、有点办法的人,早已纷纷逃离了这座即将陷入危机的城市。
而如今还留在这里的,大多是那些已经认命或无力远行、只能听天由命的人。
梨花城府衙内,更是冷冷清清。
仅剩的一名主事官员——姓王的录事参军,听闻京城来的将军抵达,连滚爬爬地出来迎接,脸上却无半分喜色,只有掩饰不住的惊慌。
“下官……下官王阳,参见林将军!”王参军声音发颤,额头冒汗。
陈杨舟一身白色戎装,风尘仆仆,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疲惫与凝重。
她缓缓展开一卷明黄色的绢帛,声音清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王参军,接太后懿旨。”
王参军闻言,心中一凛,慌忙跪倒在地。
“太后有旨,特命梨花城即刻整备所有可用兵马,交由本将统一指挥调度!”
王参军双手接过懿旨,却如同捧着一块烧红的烙铁,面色惨白,嘴唇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
“将……将军明鉴……非是下官抗旨,实在是……实在是城中……无兵可调了啊!”
他几乎带着哭腔:“自屠城消息传来,守军逃散大半,那些稍有门路的官员也……也大都找借口离开了。如今满打满算,能拿起兵器的,不足……不足五百人,且多是老弱残兵,不堪一战。粮草器械,更是……唉!”
听到这话,即便陈杨舟早已有所准备,却仍不禁皱紧眉头。
她事先便已预料到边城的局势不容乐观,但眼前这番景象,其武备荒废程度依旧超乎了她的想象!
原本按照她的周密计划,打算以自身为诱饵,利用从京城带来的五千精锐骑兵,再联合梨花城本地的守军,精心布置一场埋伏,打拓跋哲一个措手不及。
本地守军兵力,竟近等于零!
这不仅仅意味着梨花城的失控,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已经到了如此薄弱的地步了吗?
烽火将至,而边城却如同虚设,毫无防备之力!
陈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