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一次朝堂上的气氛却不一样了。
满朝文武如今讨论的不是胜负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已经没有悬念。
他们讨论的是,大宋王师在这场战争中能占领多少地盘,能得到多少好处,打到什么程度再停止。
不得不说,当赵孝骞这个人横空出世,崭露锋芒后,这个世界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给这个历史上的软弱王朝注入了一股自信的力量,以及一种必胜的信念。
他用明明白白的胜利让臣民知道,原来大宋并没有那么软弱,原来穷凶极恶的敌人也不过是俩肩膀扛一脑袋,一刀下去照样身首异处,没什么可怕的。
灭国之战,非同一般,这是一件鼓舞激励人心的大事,也是大宋走向强国的历史标志性事件。
所以自种建中率军出征后,朝堂上君臣因为新政的原因而紧张对立的关系,这几日也缓解了不少,接连几日的朝会,很少有朝臣说起新政的事,大家的关注点已转移到灭夏之战上了。
朝会上各种讨论争执,各种战略利弊分析,更有甚者,有远见的朝臣开始谈论占领西夏后的驻军问题,人口和领土消化问题,以及具体的治理问题。
枢密院的官员则接连上疏,建议官家开始布局针对黄头回纥,以及高昌回鹘两国的灭国战争。
这两个国位于西夏的西面和西南面,将来西夏纳入大宋版图后,便与这两国为邻。
而这两国其实在唐朝也是属于中原王朝的领土,那时它们还被称作“西域”,曾经著名的“安西都护府”就在它们现在的地盘上。
如今大宋既然已经具备军事实力,不如索性把它们也收了。
对于群臣的上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