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网者一号”平台的首次共鸣行动,如同在寂静的宇宙深潭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虽微,却清晰地传回了“新芽市”,证明了那条基于“谐波手术”的道路并非虚妄。然而,“幽邃之眼”那瞬间的警觉性扫描,也如同一声冰冷的警钟,提醒着所有人,这场对抗的本质是何等凶险与精密。
凯旋的喜悦是短暂而克制的。控制中心内,狂热的情绪迅速沉淀为更加务实和谨慎的分析与规划。
“共鸣数据全部回收,效果符合甚至略超预期。”莉莉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在二十分钟的有效窗口内,裂隙自身稳定倾向的波动强度提升了约8%,其对外来加固能量的‘排异’效应初步显现。最重要的是,这种效果在共鸣停止后,并未立刻消失,显示出一定的持续性。”
“但‘幽邃之眼’的反应速度太快了。”杰克指着扫描记录中那短暂的、却令人心悸的能量扰动,“它虽然没发现‘织网者’的具体位置,但显然感知到了‘工作环境’的细微变化。下次共鸣,我们必须更加小心。”
科尔点了点头,目光锐利:“‘织网者一号’转入预设的‘潜伏-间歇’模式。共鸣周期拉长,强度降低,以不触发‘幽邃之眼’明显反应为上限。我们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进行一场长期的、耐心的消耗战。”
“织网者”平台接收指令后,表面晶格的光芒彻底隐去,如同融入背景的岩石,只在预设的时间点,才会释放出极其微弱、几乎无法探测的“维持性”共鸣场,如同给一个虚弱的病人持续输送微量的营养剂。
这场无声的拉锯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与此同时,“新芽市”内部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微妙的转移。
首先是对“织网者”行动数据的深度挖掘。莉莉和莱恩团队发现,不同频率子模块在共鸣中起到的作用各有侧重。他们开始着手设计更复杂的“自适应共鸣算法”,让未来的“织网者”平台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裂隙波动状态,自动调整“网”的结构,实现更精准的“对症下药”。
其次,是“织网者二号”平台的建造计划被提上日程。基于一号平台的经验,二号平台将进行多项优化:更强的能源系统以支持更长时间的潜伏、更先进的伪装技术以应对可能更严格的扫描、以及模块化的共鸣发生器以便在轨更换或升级子模块。资源委员会咬着牙批准了这项计划,深知多一个平台,就多一分牵制敌人的力量。
而最重要的变化,来自于脚下这片土地。
在“织网者”首次成功共鸣的同一时间段,伊娃团队监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当那代表“秩序”与“调和”的共鸣之网在遥远深空展开时,星球意识那平稳而微弱的脉冲,竟然出现了一次极其轻微的、但确实存在的同步增强!
仿佛那场成功的、基于宇宙和谐规则的“手术”,不仅作用于裂隙,其散发出的某种积极“信息”或“韵律”,也跨越了空间,引起了尚在沉眠中的星球意识的微弱共鸣!
“它……它能感觉到!”伊娃激动地向科尔汇报,“虽然无法进行意识层面的沟通,但这种成功的、正向的宇宙规则操作,似乎对它是一种无形的滋养!它的恢复速度……好像加快了一点点!”
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意味着,对抗外部威胁的努力,与家园内部的复苏,并非是两条独立的战线,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每一次在深空取得的微小技术胜利,都可能转化为滋养星球意识的养分。
基于这个发现,伊娃团队调整了对星球意识的“护理”方案。他们不再仅仅进行被动的监测和温和的能量滋养,而是开始尝试将“织网者”行动中获取的那些成功的频率模式、和谐波形,经过极度弱化和简化后,作为一种“背景音”或“环境场”,在“新芽市”及周边区域缓缓播放。
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监测数据显示,在这种充满“秩序感”的能量环境下,不仅星球意识的脉冲更加稳定,连本土生态的恢复速度也似乎有所提升。那些发光的植物更加茂盛,一些温顺的生物也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