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网者”计划的启动,标志着“新芽市”的战略从被动防御和绝望挣扎,正式转向了具备理论支撑的、主动的技术性对抗。整个殖民地如同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将残存的资源和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宏大的工程中。
建造“织网者”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不再是“影梭号”那样的敏捷侦察舰,也不是简单的武器平台,而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在恶劣深空环境下的、极其精密的能量频率广播站。其核心是莉莉和莱恩团队最终确定的、由七十二个不同频率子模块构成的“共鸣之网”发生器,每个子模块的输出都必须保持绝对的同步和稳定,任何微小的相位偏差都可能导致共鸣失败甚至反效果。
平台的外壳采用最新的生物复合装甲,并集成了升级版的伪装系统。能源系统则首次大规模使用了提纯后的“希望晶石”超导材料,确保了长时间、高功率输出的稳定性。为了抵御奥尔特云边缘的极端环境和可能存在的时空畸变体干扰,工程师们还为它加装了小功率的引力场稳定器和一套基于“影梭号”遭遇经验开发的、非杀伤性的时空扰动缓冲系统。
就在“织网者”平台在船坞中逐渐成型的同时,莉莉团队的工作并未停止。内部节点的共鸣实验又进行了数次,不断优化着“共鸣之网”的参数。他们发现,针对不同状况的“伤疤”,需要微调“网”的结构——有时需要更强的“稳态”频率来压制混乱,有时则需要更柔和的“引导”频率来激发其自愈能力。这要求“织网者”平台必须具备在轨进行有限参数调整的能力。
另一边,伊娃团队对星球意识的监测也带来了好消息。在“共鸣之网”理论的启发下,他们尝试用类似的方法,对星球意识内部一些较小的、稳定的能量脉络进行温和的滋养,效果显着。这些脉络的恢复,反过来又轻微但切实地促进了核心意识的稳定。星球意识的脉冲虽然依旧缓慢,却彻底摆脱了紊乱的危险,进入了一种平稳的、深度修复的状态。这无疑给所有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深空的威胁从未远离。“谛听”阵列持续传回的数据显示,奥尔特云裂隙的扩张虽然因“幽邃之眼”将部分精力转向内部加固(可能是对之前“幽灵小队”探查的反应)而略有减缓,但总体趋势依旧未变。那只冰冷的“眼睛”始终悬浮在那里,如同永恒的监工。
数月后,“织网者一号”平台终于完工。它像一个巨大的、布满复杂晶格结构的金属蜘蛛,静静地悬浮在船坞中,散发着冷峻而强大的气息。
出发前夜,科尔、莉莉、杰克、伊娃等核心成员再次齐聚控制中心。
“所有系统最终检测完毕,状态良好。”迈克汇报着。
“‘共鸣之网’启动序列已加载,预设了三种基础模式,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由‘织网者’AI自动微调或在得到授权后远程调整。”莉莉补充道。
“航线已规划完毕,将利用柯伊伯带天体的引力进行弹弓加速,尽可能保持隐蔽接近。”杰克指着星图说道。
科尔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主屏幕上“织网者”的影像上。
“这次行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我们没有爆炸,没有硝烟,甚至可能看不到立即的效果。”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但它的意义,可能超过我们之前所有的战斗。我们要做的,是播下一颗种子,一颗可能在未来扭转乾坤的种子。”
“‘织网者’,出发!”
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只有无声的注视。“织网者一号”在拖船的牵引下缓缓驶出船坞,然后启动了自己的离子引擎,拖着幽蓝色的尾焰,坚定地驶向那片遥远的、扭曲的黑暗。
它的航程漫长而孤寂。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织网者”的光点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每天只能前进微不足道的一小段距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它抵达预定位置的那一刻。
这段时间里,“新芽市”的重建工作仍在继续,但一种新的、内敛的期待感弥漫在空气中。学校里的孩子们在学习基础的频率和谐波知识;工程师们在讨论如何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