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
“如此往复,一面屯田,一面开挖河渠,待风调雨顺之时。”
“每年可保底得两百万斛粮食,以此雄厚基础,可无往而不胜。”
刘备对李翊的主张向来支持,当即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此前,军师曾力荐陈元龙修建邗沟河道,今日想在淮南修建芍陂河渠。”
“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军师既有安排,便按意行事便好。”
得了刘备的首肯,李翊当即任命袁敏为河堤谒者,又命其兄袁涣辅之。
专门负责淮南的水利工事。
袁家兄弟便这样稀里糊涂得接下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
尤以袁敏压力最大,他确实好水工,但却缺乏治水经验。
李翊把这个重量级的工程交给他,叫他又是感到压力又是感到惊喜。
“李先生,我……”
“颍卿不必多言,放手去做便好。”
李翊知道袁敏会先给自己打预防针,所以索性直接开口给他挡回去。
“我想淮南之地,并无比颍卿更懂水利之人。”
“你只管去做,中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刘营中,真正的水利大才其实是陈登。
但他还在忙着主持修建邗沟河道,实在脱不开身在跑到淮南来修建芍陂水渠。
何况逮着一个人薅也不是事儿,倒不如提拔点新鲜血液上来,多给年轻人一点机会。
袁敏有水利天赋,在淮南也待了很多年,李翊放心将这项工程交给他。
“那不知李先生打算将这河渠修建多长?”
袁敏征询李翊的意见。
“三百里!”
李翊淡淡说道。
我去!
莫说袁敏,便是其他的淮南大臣听了,都感到震惊。
修三百里的水渠,这得耗费多少钱粮啊?
而且要想三百里,就不止在九江地界施工了,还得在汝南、沛国施工。
将那里的水系一并连接过来,才能凑够三百里。
这不单单是工程难度的问题,可是成本的问题。
时间成本,钱粮成本,都是巨大的。
“军师,这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