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给它加上‘骨头’就行。”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指着仓库的方向:“我刚查过仓库,里面有不少铁棒、铁丝。咱们把铁棒扎成骨架,用木板围成槽子,再把这混凝土灌进去。等它凝固了,就是梁柱,不用榫卯也能连得结实。而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脸疑惑的众人,“我有法子加快凝固速度,还能让它更结实。”
骨肉相连?众人你看我我看你,心里都打了个突。道理听着是这么回事,可真能成?韩忠信捋着山羊胡子,眼睛盯着碗里的泥浆,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他干了一辈子瓦匠,还真没这么想过。
计划敲定后,陈林立刻让众人动起来。石匠照旧凿石头,没耽误手里的活;木工则抡起锯子,赶制围混凝土的木板,木屑纷飞中,木槽的雏形渐渐显出来。
陈林戴着草帽在工地上穿梭,草帽的草编边缘磨得有些毛糙,挡不住正午的烈日,太阳照在他的身上暖洋洋的。
地基早就打好了,青灰色的石基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省了不少功夫。
可他看了工匠们的分工,还是忍不住皱眉——效率太低。
受过后世流水线的熏陶,陈林对当前的分工,感到极为不适。
就说石匠,一块石头从取材到修边,全由一个人包办,年轻人有劲却没技巧,老师傅有技巧却没力气,干得磨磨蹭蹭。
“这样不行。”陈林拦住一个正扛石头的年轻石匠,指着料场,“你专门负责取石头,不用修边。”又转向一个老石匠,“张师傅,您技术好,专门负责给石头凿花纹、修边角。”
他把石匠分成三拨:取石的、粗加工的、细加工的,年轻人干重活,老师傅干细活。
工匠们听着觉得新鲜,试了试,果然快了不少。
年轻石匠不用琢磨怎么凿花纹,只管闷头搬石头;老石匠不用费力气扛料,坐在阴凉处细细打磨,脸上的烦躁少了,多了几分专注。
安排完石匠,陈林又找来了几个洋人工程师。
这些高鼻梁的洋人正蹲在图纸前比画,铅笔在纸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线条。“框架建好后,要用多少石材,每种石材的尺寸,都得算精确。”陈林指着图纸,用英语说得飞快,“木工要做的家具,也得提前算好尺寸,别到时候装不上。”
他又找来画匠,是个留着长辫子的年轻人,平时给洋行画招牌的。
“你按工程师说的,把楼房建好的样子画出来,要看得清窗户、柱子在哪儿。”陈林拿起画匠的画板看了看,“画得越像越好,让工匠们知道最后要修成啥样。最好将每个房间装修好的样子都画出来。”
画匠拿着画笔,在铺开的牛皮纸上涂涂画画,不一会儿,一栋四层楼房的轮廓就出来了,虽然线条简单,却让工匠们看得眼睛发亮——原来这楼建成后是这样的!
当然了,这效果图并非只给工人看,陈林还有别的目的。
陈林在工地上忙得脚不沾地,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