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战地通讯的历史。”林淑芬在发布会上说道,“它不仅是一段军事史,更是一段关于责任、信念和牺牲的故事。”
现场的记者纷纷提问,对这个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
“林主任,您认为这个数字档案库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一位记者问道。
林淑芬想了想,缓缓说道:“历史不是静止的,它需要被记录、被研究、被传承。我们做这个项目,不只是为了保存过去,更是为了影响未来。”
发布会结束后,多家媒体对“战地通讯史数字档案库”进行了报道。项目迅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主动联系纪念馆,希望参与合作。
与此同时,林淑芬还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发信人是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他在信中表示,自己对战地通讯史非常感兴趣,并愿意为纪念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数字档案库。
“林阿姨,这封信太重要了。”赵志远看完后激动地说,“这位学者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如果他能参与进来,我们的项目就能走向国际。”
林淑芬点头:“那我们就尽快回信,邀请他来参观,看看我们目前的成果。”
不久后,这位学者如约来到纪念馆。他对展馆内的展品和数字档案库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当场承诺提供一笔可观的资金支持。
“你们做的这件事,意义非凡。”他在参观结束后说道,“在海外,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而你们正在填补这个空白。”
林淑芬看着他,眼中满是坚定:“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
随着项目的推进,纪念馆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段历史,甚至有大学生主动前来实习,参与资料整理和讲解工作。
“林阿姨,我觉得咱们可以考虑开设一个‘烽火传音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赵志远提议道,“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这段历史的传播者。”
林淑芬欣然同意:“这个主意很好。历史的传承,不能只靠我们这一代人,它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培训计划启动后,纪念馆每周都会举办一次讲座,由老战士、历史学者和纪念馆工作人员轮流授课,内容涵盖战地通讯史、文物保护、讲解技巧等多个方面。
报名参加培训的年轻人络绎不绝,甚至有外地学生专门赶来参加。
“以前我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听完讲座后,我被深深打动了。”一位来自外地的大学生在培训结束后说道,“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讲述这段历史的人。”
林淑芬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欢迎你加入我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馆的各项工作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书籍出版、纪录片拍摄,到巡展活动、数字档案库建设,再到青年志愿者培训计划,每一个项目都在推动着这段历史的传播和传承。
南锣鼓巷的春风依旧吹拂着展馆门口的红旗,也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