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洛阳的晨雾像旧絮般缠绕在宫墙梁檐,未散的战火焦味仍夹杂在湿冷空气里。
政台总署前庭早早张起素色帷幕,一张藤榻置于台阶以北,榻上覆雪白毛毯,郭嘉半卧其上,面色蜡黄,双目却依旧透亮。
诸葛亮、贾诩、赵云三人分立左右,百官沉默列于廊下。
素幡无鼓,是郭嘉亲自上表乞骸骨——大魏旧策士、曹操左臂走到今朝,终在摄政新秩里谢幕。
吕布步下台阶,执案亲受辞表。
郭嘉强撑着起身,扶杖而立,声音如风中枯叶:“臣随曹公二十载,历战八州,观今日摄政之治,天下方有生路,郭嘉不敢再执旧帷。
愿退归西苑,以残年听风咳血,不搅国事。”
他的眼光掠过曹操所站的那一列,却停在吕布眉间,神色含笑,却透出一抹难以言说的落寞。
吕布郑重一揖:“公休病骨,摄政不敢留才以害其身,愿遣医官相护。
然郭奉孝一策之智,摄府仍需典籍传录,可愿留一套《河北行纪》以备后学?”
郭嘉咳了两声,抬手指天:“吾人命薄,此身不足惜;若后日摄政真能以法代兵,还天下清朗,我死亦笑。”
辞表焚落香炉,白烟缭绕升至檐角。
赵云带三十内卫护送郭嘉入西苑静居,郭嘉回时,眼底光芒微闪,似在向旧日波澜作别。
曹操远远看着,一语不,只握紧拐杖,指节泛白。
暮色将至,许都旧府的窗棂被沿街的霜风拍得轻响。
贾诩换上青布儒衫,携吏署密令悄然入许都西坊。
那是一条与宫城相距三里却无人行走的老巷,巷里最深处的卫宫偏殿仍亮着昏黄灯火。
十三名文士与曹丕端坐画屏之前,案上摊开的并非诗卷,而是一份手抄的《摄政律典漏洞录》——他们讨论的,是“尊皇削摄”
的言辞与章法,试图恢复“相权”
于曹氏。
门声细响,贾诩与两名内卫无声掠入,暗号一闪,殿门同时合拢。
贾诩负手立于灯下,淡淡一句:“夜禁已过,诸位却在此私议国政,可知此为死罪?”
曹丕猛然起身,面色惨白,他环顾四周,才现十余名策吏已堵死所有退路。
十三名文士有人欲夺门而逃,却被赵云瞬斩枪锋钉壁,血迹还未洇开,曹丕的身形已被内卫铁钳般扼住。
贾诩从袖中取出一页朱批的密符:“摄政有令:凡私集书会者,主谋问死,从谋流三千里。
子桓,你乃曹氏嫡长,若今自缚请罪,可留一命,外徙并州为质;若拒,便同逆党一并问斩。”
曹丕额角青筋暴现,目光转向父府方向,却见窗外只剩无边夜色。
他苦笑:“我曹家……竟至今日。”
殿内火把噼啪燃起,赵云押人而出,十三名文士一律缚行。
长街静寂,一个接一个灯影被拖入黑暗。
贾诩立在门槛,只在案上留下三字:“断脉毕。”
外头霜风穿堂而过,把那张《漏洞录》吹落火盆,只余乌灰一片。
翌日,摄政台檄文贴满洛阳坊巷:《许中书会逆谋案》——主使曹丕,策划“尊皇削摄”
罪名属实,贬徙并州云中,世袭籍削;十三人逆党充边军,不得归籍。
檄文一出,洛阳百姓哗然:曹操尚在,嫡子便被放逐,澜台之手,重若千钧。
曹操闻讯,半宿未语。
许褚拔刀请命:“愿率旧部赴政台,救世子于难!”
曹操眼中血脉崩裂,一掌将案上烛台拍得粉碎,哑声怒喝:“救?救得一家,救得天下乎!”
他踉跄步入庭中,对着深秋残月长叹,回身时,上霜雪未扫,似添数十岁。
贾诩夜返政台,向吕布呈交《断脉呈报》。
诸葛亮阅毕,轻削羽扇,叹道:“曹氏之脉已断七分,再留三分做天下名器即可。”
吕布凝视檄文榜那个“曹”
字,淡淡应道:“留他名,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