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初霁,南郡城外岗峦披银,寒风犹凛,然营中却桂香满径,火炉未歇。
自西凉溃退,北境暂稳,南郡行署遂命农政署与百工院合力,打造一座名为“澜台粮储新策”
的军粮仓储体系,以应未来长途征战之需。
清晨,吕布与诸葛亮于行署东堂相对而立。
诸葛亮抚扇开口:“澜台谋略九策既出,然‘粮道图’尚需配以‘粮储图’,方可固我后勤。
今命韩承诀与百工院院长冯铁合统军粮新策,打造三大仓储:南郡主仓、梁孝关驿仓与北口前哨仓。
三仓相连,如三股长江,持之以恒,不虞供给之断。
尔等可意下如何?”
吕布沉声点:“良策。
粮仓若稳,军心自固;无后勤,则战犹行空。
韩承诀、冯铁即研议方案,韩署长主粮源之集散,冯院长主仓储之构筑。”
韩承诀与冯铁闻令,拱手出堂,连夜召集农政署与百工院工匠数百人于主仓旧址。
旧仓依江为心,木构石基,忽被焚毁。
今番计划兴建六层密封石库,方寸之间砖榫密合,顶层敞窗以通风防潮;库内设三重隔仓,可分别存储粟米、干粮与马粮。
仓外周建土埂,并植防鼠花木,防止鼠患;门处置铁栅,以防盗窃;且在仓顶设了望塔,亦可作警钟与军哨之用。
梁孝关驿仓则位于南郡与北口之间咽喉地带。
驿仓定址在梁孝关旧驿站之旁,依山傍河,利用河道与驿道双路运输。
此仓由冯铁负责设计:以半山台地为基础,砌就五层仓房,台下为马厩与船坞,马粮可由驿道直运;船舶可靠驳运粮至脚下,省却转运之劳。
周围筑石阶护岸,引江水冲洗堆土,以防虫蛀与潮气。
仓内外皆绘“澜台粮储图”
,令守仓官阵图可循。
北口前哨仓则更为简易。
因地处边境,需可拆可建。
百工院工匠以竹木为基,配以风干柳条与帆布,构成“机动仓棚”
二十余所。
仓棚下铺晒场与翻晒架,粮草可晒可晾,仓棚之间以浅沟相隔,防止火灾蔓延。
喂马室与灯火库相连,可夜间点灯守护。
三仓构筑之际,百工院内更研制“粮食防潮车”
:车轮四下装圈焊铁,中置铁罐,罐上雕有通风孔与可控机械阀门;装粮后阀门紧闭,车可行于雨雪之间,无惧潮气。
车除常规车队供给外,还可遇山地崎岖时,沿山道以人工拉引,保证主仓至边仓之粮道常通。
数十日后,南郡主仓鹤立江畔,仓门高悬“澜台粮仓”
匾额。
诸葛亮与吕布携数百舆粮与兵马前来视察。
诸葛亮拔扇而立,举声播报:“主仓存粟三十万斛,干粮十五万担,马粮十万袋;仓上方风塔已竣,尘潮防鼠设施已完,百姓守仓全员已受训练,后勤总量为北伐、中原征战打下坚实基础。”
吕布抚须微笑:“善哉!
后粮既备,前路可无惧。
尔等辛苦,日后征中原之役,行止倚赖此仓储新策。
来人,敲仓钟以示鼓舞!”
说罢,司吏敲响铜钟,声音浑厚悠长,回荡江畔与山谷之间。
梁孝关驿仓同时竣工,河道上梁桥已修,盘桓舟艇可泊。
韩承诀登台望望来船,拍手道:“此仓可解南郡与北口粮道之忧。
日后万骑出师,仅需一驿即可得粮。
驿仓粮食存量二十万斛,且驿舍中更设军医与药仓,以备战伤之需。”
冯铁补一句:“驿仓上方已建粮储灯塔,夜行军旅可凭灯光辨方向,不致误入暗礁险滩。”
诸将闻言,无不称善。
百工院工匠又将“粮食防潮车”
列为常备器械,置于主仓四角与梁孝关驿仓脚下。
车队练习拉行演示,工匠自南郡至梁孝关,行进二十里,车内粮草未见潮气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