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忘了这些事,它们还会存在吗?”
林晓握住他的手:“只要你曾经真心画过,它们就永远活着。”
孩子点点头,又低头继续涂抹。这一次,他画了一个男人站在雪地里,手里握着一枚铜铃,脸上分不清是雪水还是泪水。
林晓认出来了。那是陆沉。
她鼻子一酸,转身走进厨房,假装找东西。等再出来时,发现林归已经不见了。
她寻至铃兰丛中,只见那幅画静静放在花前,画纸一角被露水打湿,墨迹晕染开来,仿佛泪痕。
而林归正仰头望着天空,轻声哼唱:“月亮走,我也走,妈妈背我上学校……”
跑调依旧厉害。
可这一次,林晓跟着唱了起来。
歌声惊动了风,风惊动了铃,铃声荡开,传向远方。
就在这一刻,北方边境哨所的老兵再次听见那段童声低语:“爸爸,今天老师夸我画得好。”
他颤抖着按下录音键,却发现收音机早已损坏多年。
可声音依然清晰,仿佛来自心底。
与此同时,心理康复中心的那个男孩,主动拿起画笔,在纸上涂满红色与蓝色,护士问他画的是什么,他第一次开口回答:“妈妈的心跳。”
而在万里之外的某个贫民窟屋顶,一名少女把自制风铃挂在晾衣绳上。她曾被亲生父亲虐待,逃出来后靠捡垃圾维生。今晨,她梦见一个温柔的女人对她说:“你值得被爱,哪怕你恨过。”
她不懂什么“归心网络”,也不知南极冰层下的秘密。
她只知道,自从挂上这串铃,夜里不再做噩梦了。
***
三个月后,第一场“归心祭”在小镇举行。
人们从世界各地赶来,带着写满忏悔、思念或告白的纸条,系在风铃上。有些用中文,有些用英文、阿拉伯文、斯瓦希里语,甚至手绘图案。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笑声与铃声交织,像一场跨越语言的合唱。
林晓站在人群中央,看着林归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教她摇铃。那孩子患有重度社交障碍,三个月前连眼神都不敢与人接触,如今却笑得灿烂。
苏怀恩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
“什么?”
“‘伊甸计划’最初的目标,是消除人类情感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可现在,正是这份‘不稳定’,让世界前所未有地团结。”
林晓笑了笑:“因为他们终于敢承认,自己会疼,会后悔,会想回家。”
夜幕降临,千盏灯笼升空。每一盏下都挂着一枚风铃,随风轻响。林昭启动了临时信号塔,将全场声音录下,压缩成一段37秒的音频,通过卫星发送至南极“摇篮”遗址。
信号抵达瞬间,冰层深处传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