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骨骼模型中的藻细胞单元产生量子共振——“巧”字的右半部分,恰好对应铠甲关节的“飞天力学模块”;“工”字的横笔,与藻细胞的营养液通道完全吻合。
“《天工开物》...宋应星的‘巧夺天工’,不是‘战胜自然’,是‘理解自然’。”诸葛青阳的指尖轻轻触碰培育舱壁,篆字的笔画突然重组,形成一行现代简体字:“器者,道之形也”。他猛地转向李素,眼睛里闪烁着顿悟的光芒,“外骨骼系统的核心不是‘铠甲’,是‘道器合一’——用技术重现‘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让未被选者意识到,这不是‘改造身体’,是‘延伸身体’,就像古人用耒耜延伸双手,用马车延伸双脚。”
陈墨突然将壁画残片贴在培育舱壁上。残片上的黑色飘带与胚胎的篆字接触的瞬间,黑色褪去,重新变回青蓝色,飘带末端的流苏化作无数细小的工具图案:耒耜、纺车、曲辕犁...这些古代农具的结构,竟与外骨骼铠甲的关节设计一一对应。“《天工开物》的‘工’,指的是‘百工技艺’,”考古学家的声音带着颤抖,“古人通过工具实现‘顺天时’,我们通过外骨骼实现‘身体与环境的共生’——这才是‘巧夺天工’的真正含义!”
王承业抓起农业数据板,将《齐民要术》的“区种法”参数输入外骨骼模型:“我知道怎么提升稳定性了!”农业学家的手指在屏幕上翻飞,将藻细胞单元的排列方式调整为“区田垄沟”结构,“这样营养液传输效率提升20%,就算α星B耀斑爆发,能量波动也能控制在±5%以内!”
当新的参数注入“八卦”系统时,环形操作台的红光逐渐转为柔和的青绿色。三维全息图中,蓝色曲线缓缓爬升,最终稳定在48.3%——距离40%的阈值仅差1.7%,但文明存续概率已从32.7%回升至49.2%。
诸葛青阳的《大同鼎》纹身突然发出嗡鸣。鼎腹的“农气共生”符号中心,九个红色光点中的一个开始闪烁,光点投射出的星图上,柯伊伯带青铜结构体的位置旁,新增了一个金色标记——标记的形状,与外骨骼铠甲的“飞天力学模块”完全一致。
“还不够。”诸葛青阳盯着全息图中的概率数字,“49.2%,依然不到‘大概率存续’的阈值。但我们找到了方向——”他指向胚胎表面的《天工开物》篆字,“‘器者,道之形也’,外骨骼是‘器’,但‘道’藏在更深的地方。柯伊伯带的青铜结构体,或许就藏着让‘道器合一’的关键。”
赵野的机械义肢握紧了背包带,仿生眼球锁定星图上的金色标记:“什么时候出发?”
“现在。”诸葛青阳抓起操作台边缘的青铜爵,爵中残留的营养液泛起涟漪,倒映出胚胎篆字的影子,“概率裂痕,要用‘天工’的锤子去修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