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诸葛青阳的视网膜投影突然切换到“八卦”系统的底层代码。在生体改造模块的算法中,徐福改造术的基因编码正以0.3微米/秒的速度被黑色屏障吞噬——那些编码原本来自22世纪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修改人类的FOXP2基因增强适应力,但此刻,未被选者记忆中的“神圣抗体”正识别出这些编码的“非自然性”,启动量子层面的排斥反应。
“不是技术问题,是‘叙事’问题。”诸葛青阳突然转身,目光扫过团队,“徐福改造术的底层逻辑是‘改造身体以适应环境’,但未被选者的集体潜意识里,身体是‘神圣容器’,不是‘可改造的工具’。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叙事——不是‘改造’,是‘共生’。”
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她抓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画着:“共生...非侵入式共生!”生物学家的笔尖划破纸张,留下一道颤抖的弧线,“就像农业区的粟种和土壤,不需要改变粟种的基因,只需要优化土壤环境!我们可以设计‘外骨骼辅助系统’,不修改人体基因,而是通过外部设备实现增强,这样就不会触发‘身体神圣’的排斥反应!”
三、顺天应人的铠甲
实验室的晨光透过沙海穹顶洒进来时,李素的全息投影已展开外骨骼系统的三维模型。那是一套银灰色的柔性铠甲,由数百万个纳米级“藻细胞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嵌着与穹顶农业区相同的共生藻——绿色的藻细胞在铠甲表面流动,像一层会呼吸的皮肤。
“材料用的是‘类蚕丝生物膜’。”李素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眼下的乌青似乎淡了些,“从胚胎蚕丝层提取的蛋白质纤维,混合穹顶沙砾中的硅元素,既轻便又坚韧。能量来源是共生藻的光合作用,白天吸收α星的蓝绿光,晚上用储存的ATP供能,完全符合《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生态理念。”
王承业突然凑近模型,指着铠甲关节处的纹路:“这是‘区种法’的垄沟结构!”农业学家的眼睛发亮,粗糙的手指在空气中勾勒出纹路走向,“《齐民要术》‘种谷’篇说‘区田以粪气为美’,你把藻细胞的营养液通道设计成垄沟形状,既保证能量传输效率,又能让皮肤透气——就像给粟种留足生长空间!”
“重点是‘非侵入’。”李素调出人机交互界面,铠甲的接触层闪烁着柔和的蓝光,“通过皮肤表面的生物电信号控制,不需要植入芯片,更不会修改基因。我们在未被选者模拟群体中测试,接受度从39.8%提升到了45%!”她指向全息图中重新爬升的蓝色曲线,曲线在45%处稳定下来,虽然仍未突破阈值,但红色警告标记的量子排斥强度已降至0.7特斯拉。
赵野突然伸手触碰模型中的铠甲。当他的机械义肢与铠甲接触时,模型表面的藻细胞突然泛起红光——那是他体内改造基因的量子特征。“45%还是不够。”改造人队长的声音沙哑,“我当年接受生体改造,是因为矿难时别无选择,但大多数未被选者,他们有选择的权利。这套铠甲...能让他们像改造人一样在α星的沙尘暴中生存吗?”
“不能,但能让他们‘适应’。”李素调出模拟场景:在黑戈壁的强辐射环境中,外骨骼铠甲的藻细胞释放出淡金色的防护层,将辐射剂量降至地球安全标准的1.2倍;在低重力区域,铠甲关节处的“飞天力学模块”自动调整重心,模仿敦煌壁画中飞天飘带的平衡原理。“不是‘超越环境’,是‘与环境共生’——就像《齐民要术》里说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金载元突然插入一段数据:“铠甲的量子稳定性需要提升。”量子物理学家调出藻细胞单元的监测报告,“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效率受α星B的耀斑影响,会导致能量输出波动±15%。我们需要加入‘天工开物’的参数。”他指向培育舱,那里的胚胎蚕丝层不知何时浮现出淡金色的篆字——正是《天工开物》的开篇句:“巧夺天工”。
四、天工的启示
诸葛青阳的目光定格在胚胎的篆字上。那四个金色大字在蚕丝层表面缓缓流转,每个笔画都由跳动的纳米机器人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