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是飘着雪的秦岭山道,灰色的山峦连绵起伏,姜柏宸身着素色长衫,怀抱着深褐色的典籍木箱,站在山道中央,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下一秒就要踏上西迁的征程。“我特意从上海坐高铁来的,就为了看这场演出!”女生的声音里满是激动,手里还攥着一张泛黄的《长安雪》排练花絮照片,“之前看柏宸哥排练的视频,他弯腰护箱的那个动作,我看一次哭一次,感觉他真的把沈知远演活了!”
她的朋友笑着点头,手里捧着一本烫金封面的《长安雪》节目册,指尖轻轻划过封面上的“文脉传承”四个字:“我也是!为了抢票,我前几天特意定了闹钟,生怕错过。听说这场演出的道具都是按照历史还原的,连木箱上的封条都参考了193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样式,连字体都一模一样。等会儿开幕后,咱们说不定还能看到姜柏宸和白露老师谢幕,到时候一定要好好鼓掌!”
正说着,检票口的闸门缓缓打开,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深蓝色制服,微笑着引导观众入场。队伍慢慢向前移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有的还在小声背诵《长安雪》的经典台词,有的则拿着手机,反复看着之前收集的角色介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走进剧院大厅,温暖的气息瞬间包裹住每一个人。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几百颗水晶在灯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像撒了一地的星星。两侧的展示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长安雪》的道具复刻品——磨损的布带挂在木质挂钩上,布带末端的毛边清晰可见,还沾着些许模拟的“泥土”;泛黄的典籍手稿摊开在玻璃展柜里,上面的字迹是剧组请书法老师特意模仿民国时期的风格写的,连墨色的浓淡都恰到好处;甚至还有姜柏宸在排练时用过的半块窝头道具,表皮粗糙,还沾着“草屑”,仿佛刚从西迁的干粮袋里拿出来一样。
不少观众停下脚步,围在展示架旁,拿出手机轻轻拍照,生怕闪光灯打扰到旁人,只敢用自然光记录这些珍贵的细节。“你看这个布带,跟节目册上沈知远腰间系的一模一样!”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观众指着布带,对身边的妻子说,他手里还拿着一本《中国典籍西迁史》,书页上满是红色的批注,“我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当年西迁路上,学者们就是用这样的粗布带系着干粮,有的布带用了十几年,都磨出了洞还舍不得扔。没想到剧组这么用心,连这种小细节都还原得这么到位,光是看道具,就知道这场演出肯定不一般。”
他的妻子轻轻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典籍手稿上,眼神里满是赞叹:“听说这些手稿都是书法老师一笔一划写的,光准备这些手稿,就花了整整三个月。你看这字迹,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乱世的沉郁,太符合当时的氛围了。等会儿演出时,一定要仔细看看这些道具在舞台上的样子,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细节。”
当观众们陆续走进剧场,原本安静的剧场瞬间被热闹的气息填满。红色的丝绒座椅上渐渐坐满了人,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份节目册和一支定制的“墨色”铅笔——那是剧组特意准备的纪念品,笔身上印着“长安雪”三个字。不少粉丝从包里拿出应援灯牌,轻轻按亮开关,灯牌上的“姜柏宸”“白露”“沈知远风骨永存”“守护文脉,致敬先辈”等字样在暖黄的灯光下格外显眼,像一片闪烁的星海。还有粉丝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应援横幅,展开后轻轻挂在座位旁边的扶手上,横幅上绣着的白色梅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雅致。
“姜老师!我们在这里!”突然,前排的几位粉丝激动地挥起手,声音里满是雀跃。原来,姜柏宸正从侧台的通道走过,穿着素色长衫的他,刚完成最后一次造型确认,准备去候场。听到粉丝的呼喊,他脚步顿了顿,转头看向观众席,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还轻轻挥了挥手。这一下,瞬间引发了一阵小声的欢呼,粉丝们纷纷拿出手机,快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还有人小声说:“柏宸哥今天的造型也太绝了!比海报上还好看!”
没过多久,白露也从侧台走过,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色旗袍,领口绣着细小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