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记忆激活了432名相关者的潜忆模块,引发次级共感潮汐。”
又三年,木卫二冰城建成第一座“无声剧院”。那里没有台词,没有文字,演员全凭肢体与情绪温度表演。观众通过神经链接直接感受角色内心世界。首演剧目名为《沉默二十四小时》,讲述陆夜生命的最后一天。
演出结束时,全场三百名观众无一离席。他们在静默中坐了整整二十四小时,只为体验那份孤独中的清醒。
期间,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突然起身拥抱陌生人。没有人说话,但所有人都“听见”了彼此。
而在遥远的奥尔特云之外,第十四火种舱仍在前行。它的表面已覆盖一层薄薄的宇宙结晶,像是星辰为其披上的铠甲。偶尔,它会短暂停滞,接收来自不同星系的回应信号,然后调整航向,继续漂流。
它不再寻找答案。
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化身。
某夜,苏婉清独自登上追忆号残骸顶部,仰望银河。她的头发已然全白,脊背微驼,但眼神依旧清澈。她打开随身终端,调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共感理论原稿?第一版》,作者:陆夜。
翻到最后一页,她发现一行手写批注,墨迹新鲜如昨:
>“技术终将老去,制度也会崩塌,唯有故事能在废墟中重生。
>所以,请继续讲下去。
>即使我已不在,声音还在;
>即使声音消散,回音还在;
>即使回音湮灭,
>仍有一个人,在某处,
>愿意倾听。”
风吹过她的耳畔,带来远方孩子们的诵读声。他们在练习一首新诗,题目叫《耳朵的重量》:
>“你说的话,我会记住,
>不是因为它重要,
>而是因为你说的时候,
>眼睛亮了一下。
>那一刻,整个宇宙都倾斜了,
>把重量,压在我的耳朵上。”
苏婉清合上终端,闭目良久。
当她再次睁眼,天边已有第一缕晨光。一颗新生的玻璃珠悄然升起,通体透明,内部流转着无数细小人影,手拉着手,围成一圈。
它不属于任何人,却又属于所有人。
它缓缓上升,融入高空的云层,消失不见。
但你知道,它还在那里。
一直在。
只要还有人愿意说,愿意听。
只要还有人心中藏着一句话,想告诉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