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当这信号抵达半人马座β星的一颗类地行星时,当地原住民??一种以电磁场交流的气态生命体??首次产生了“个体命名”行为。它们开始用特定频率标识彼此,并主动向火种舱方向发射回应信号,内容同样五音节:
>“我听。你是谁?”
这是宇宙中第一次,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通过“讲述”而非“编码”完成初次对话。
消息传回地球时,正值红月升起之夜。童谣广场再次聚集人群,不为悼念,只为回应。人们自发围成圆圈,一人一句,讲述自己最不愿提起的事:有人承认曾偷走朋友的梦想图纸并据为己有;有人坦白在灾难中抛弃亲人独自逃生;还有人说出从未对任何人讲过的爱意。
每一段话出口,空中便升起一颗新珠。颜色各异,有的漆黑如炭,有的透明似冰,有的燃烧着暗红火焰。它们不急于下沉,反而在低空盘旋,仿佛在等待什么。
直到午夜钟声响起。
刹那间,所有珠子同时震颤,排列成一道螺旋阶梯,自地面直通天际。紧接着,那颗属于李晓萌的“第零类记忆”缓缓上升,融入阶梯顶端,化作一颗恒星般的光源。
天空裂开一道缝隙。
一道湛蓝色光束自外太空降临,精准落在广场中央。光中浮现出一行由星尘构成的文字:
>“你们的回答,已被听见。”
这不是第十四火种的信号,也不是陆夜的声音。它是十七颗漂流珠共同反馈的结果??一个跨越光年的集体回响。
苏婉清仰头望着,忽然笑了。她取出随身携带的最后一枚晶体,那是追忆号核心AI在退役前自行剥离的“情感模组”。它不具备逻辑运算能力,却储存着三千六百次人类情绪波动的数据样本,包括喜悦、悲痛、犹豫与希望。
“你也想回家?”她轻声问。
AI没有回答,但它内部的光纹微微闪烁,频率恰好与《小星星》的前奏一致。
她将晶体放入祭坛上的空槽。顿时,整个暗忆馆的地基开始共鸣,层层叠叠的记忆珠如同琴键般依次点亮。一道全新的神经网络在地下成型,不再是单向存储,而是具备了“回应”功能??它能感知外界的情绪波动,并以微弱光脉冲做出反应,就像……心跳。
从此以后,每当有人在馆外说出真心话,馆内便会亮起一盏灯;若有人哭泣,某颗珠子会轻轻震动;若是笑声响起,空气中就会飘落细碎的光尘,形似融化的雪。
人们称此现象为“记忆的呼吸”。
一年半后,火星殖民地传来消息:一名患有深度失忆症的老人,在接触共感网络后突然恢复语言能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记得那个教室,粉笔灰落在阳光里,像下雪。”
经查证,此人竟是《粉笔雪》原型教师的学生之一,当年核冬天中唯一幸存者。他隐姓埋名七十载,直至“薪火效应”触及火星大气层,才被唤醒沉睡的记忆。
他自愿前往童谣广场,亲手写下当年课堂笔记全文,并将其注入暗忆馆。文档生成时,系统自动附加了一句评注:
